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党员大会会议记录(8月版)
- 2024-08-07 09:23:21 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应知应会测试题(含答案)
- 2024-07-28 09:52:48 2024年党委(党支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计划表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专题党课会议记录(8月版)

某县在农村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材料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省委书记指出,我省要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走在前列,狠抓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推动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迈进。市委八届四次全会明确指出,全市坚定不移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推动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城市,重点建设绿色制造之城、绿色能源之城、绿色生态之城、绿色宜居之城。绿色既是我市最厚重的城市底色,也是我市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特色,我市要按照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部署要求,锚定“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目标定位,坚持以工业强市为目标,以绿色制造为路径,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的战略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实施绿色发展,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十年来,我市从过去“一车独大”,到如今汽车、钢铁、新能源、电子信息四大主导产业全面发展,晶硅光伏、风电装备、动力电池等23条产业链厚积成势。2023年,全市GDP突破7000亿元,增速位列全省第一。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9700亿元,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1%,23条重点产业链规模以上开票销售58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覆盖面达40.9%。四大主导产业中,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1466亿元,同比增长58.5%。绿色能源使用比例接近七成,已成为全国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国家海上风电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和中韩产业合作重要节点,我市具备平台载体较多、资源要素较足、服务环境较优、集疏运体系较为完备等优势,正顺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深度融入长三角创新集群和高端产业集群,打造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高地。
当前,我市制造业绿色发展仍然面临种种挑战。一是制造业大而不强、质效不高。近年来,我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但仍然存在一产偏高、二产不强、三产不优的问题。二是县域发展不平衡。相较于苏州、南通等地县域经济齐头并进的协调发展格局,我市县域工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三是研发投入不足。2023年全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为2.12%,低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四是转型动力不足。部分制造企业受外部经济环境、产业基础、经营实力、人才支撑等局限,对绿色转型意愿不强。针对这些挑战和问题,要加强统筹规划、坚持创新引领、推动绿色转型、布局绿色赛道、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智改数转”,从技术创新、标准体系、产业深度融合等方面发力,着力打造我市绿色制造之城,也为全省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提供有益借鉴。
加强统筹规划,推动“人产城”互融互促。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要加强统筹规划,系统谋划生产空间,立足各区域功能定位和比较优势,增强产业发展整体性和协调性。一是要统筹工业强市与工业强县,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补齐县域发展失衡的短板。明确各板块定位和功能,推动空间协同、交通互联、产业互补、市场融合、资源共享。二是要统筹工业强市与城市建设,加快产城互补的融合步伐。城市发展需要产业支撑,产业发展需要城市配套。我市仍然处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期,应统筹好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关系,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使产业与未来城市现代化相融共生。围绕投资者、创业者和就业者需求,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让“软”环境更优,“硬”环境更强,实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