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党员大会会议记录(8月版)
- 2024-08-07 09:23:21 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应知应会测试题(含答案)
- 2024-07-28 09:52:48 2024年党委(党支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计划表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专题党课会议记录(8月版)

在全市制造业技能人才培育调研座谈会上的汇报
职业教育一头连着学生就学、一头连着行业发展,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育制造业技能人才、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大有可为。根据会议要求,下面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工作成效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政协的指导支持下,市教育局紧扣“产教融合、学城共兴”发展理念,以抢抓部省共建职教创新高地为契机,进一步优配置、强链条、深合作,聚力打造浙东南职教发展新高地,为我市提供优质人力资源和强大技能支撑。
一是优化整合、要素驱动,全面提升发展水平。坚持高标准制定《高质量打造职教发展高地实施方案》,着力统筹资源布局、密切校校合作、壮大队伍力量,不断抬高办学的“硬条件”和“软实力”。
(一)立足全局,打造职教体系。科学规划职业教育资源布局,成功建成一所集全日制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产学研联合体、社会公共实训中心等功能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中心,高效整合实现一体化办学。同时,放眼长远谋划打造职教标志性成果,今年将实质性推进高职院校建设,远期建成后两校遥相呼应、相得益彰,为全域制造业技能人才培育提供“发展摇篮”。
(二)多方协作,嫁接优质资源。紧扣职业教育长学制改革,对内借力本土名校台职院,探索中高职教育一体化一地化机制,实现优质生源就近输送,更加契合市域产业行业人才需要;对外携手嘉兴学校、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省内外综合性大学、高职院校实施贯通培养,强强联合实施战略合作。目前,中高职一体化招生占比达到XX以上,并逐年提升长学制人才培养占中职招生的比例。
(三)引育并举,配强师资队伍。基于全市教育系统师训工程,构建梯队式职教良师培养体系,全力打造“双师四能”型教师队伍(“双师”是指双师型教师,“四能”是指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服务能力)。实施“启明星”名师大匠引培计划和“群星环游”计划,每年聘请高水平兼职教师XX人,通过柔性引进、校企双聘,实现人才双向流动、两栖发展。现有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90%以上,引进培育全国技术能手XX名,省级工匠、青年工匠人才XX名。
二是科学架构、提质培优,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精准耦合、相互匹配,推动孕育一批企业所求、社会所望、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职教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频共振。
(一)建强专业提内涵。聚焦市域“专特精”机床等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改造传统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打造品牌专业,有效构建“以智能制造、现代汽修专业大类为核心,以财经商贸、艺术教育、信息技术专业大类为骨干”的专业结构布局。三年内,专业分类增加至XX个,目前建成省级高水平专业(群)XX个、省市示范性专业XX个。
(二)建强课程促教学。秉持“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原则,由职业院校会同本地龙头规上企业及上市企业,联合制订教学标准、岗位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一同推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形成“认岗、知岗、识岗、熟岗”的实操育人课程结构。截至目前,校企共同开发钳工、数控等校本教材XX余本,建成线上特色教学资源库XX个。
(三)建强平台优培育。携手知名企业、行业协会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搭建模拟实训工厂、创新实验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功能载体,为“预备役”技术工人提供“沉浸式”实践平台。截止目前,共建成现代学徒制校外实训基地XX家,引进海德曼企业进校搭建,获评省级产教融合“五个一批”实习实训基地XX个、示范性社会培训基地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