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党员大会会议记录(8月版)
- 2024-08-07 09:23:21 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应知应会测试题(含答案)
- 2024-07-28 09:52:48 2024年党委(党支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计划表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专题党课会议记录(8月版)

学习贯彻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心得体会
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凝聚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民政工作的思想结晶,是党的创新理论在民政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民政篇。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参加民政部举办的专题读书班等,系统全面学习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随着学习的深入,更加深刻地感悟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领会到总书记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精神实质,深化了对“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理解,提升了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更加清醒地体悟到“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的责任担当,在牢记初心、勇担使命上更加坚定和自觉;更加全面地认识到新时代新征程赋予民政工作的新任务,明确了民政事业改革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举措,提振了“走在前、做示范”的信心和决心。
xx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省份,也是“一带一路”交汇点,承载着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深切关怀、殷切期望。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对xx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xx发展指航定向。2023年3月,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xx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2023年7月到xx考察和12月到xx考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xx新实践作出战略指引、注入强劲动力。总书记明确要求“xx必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对民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期望,我们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xx民政系统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就是要坚守民政工作的政治属性,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是要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强化“走在前、做示范”的使命意识,深化民政事业改革发展,实现服务理念更先进、服务范围更全面、服务内容更丰富、服务方式更主动、服务手段更现代化;就是要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主动对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共同富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和重要部署,明确工作定位,履行部门职责,充分发挥民政工作的兜底夯基功能;就是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稳群众立场,厚植为民情怀,认真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职能,努力增进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强化基本民生保障,助力共同富裕
总书记十分关心困难群体生活,明确指出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强调要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要求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形成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xx已全面建立“x+x”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当前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xx万户、xx.x万人,城乡特困人员xx万人,全省低保平均标准达每人每月xxx元;残疾人两项补贴分别惠及xx万人和xx万人。
下一步,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以兜底线、保基本、促发展为目标,在扩围、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分层分类、更有温情、更富质效的社会救助体系,整体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
要系统化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分层的对象认定体系,适度有序扩大保障范围,确保应保尽保;构建分类的救助政策体系,区分不同致困原因和困难程度,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救助,实现精准救助;健全科学的标准调整机制,既考虑困难群众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又考虑公共财政的可承受力,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多元化提升救助服务温度,统筹推进“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更好满足困难群众的个性化需求;积极推进“政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