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党员大会会议记录(8月版)
- 2024-08-07 09:23:21 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应知应会测试题(含答案)
- 2024-07-28 09:52:48 2024年党委(党支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计划表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专题党课会议记录(8月版)

党课讲稿: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形成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过程中辩证唯物主义中国化的代表性成果。新民主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过程中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的代表性成果。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形成。从马克思主义开始中国化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形成,理论形态经历了从社会进化论到唯物史观再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演变,实践进程则经历了从拒斥马克思主义到照搬马克思主义再到辩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演变。
《资本论》片段翻译的开端意义
1899年,《万国公报》连载李提摩太、蔡尔康节译的《大同学》,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提及马克思名字及其学说的中文文献。《大同学》第一章援引了马克思著作中的一段文字:“纠股办事之人,其权笼罩五洲,突过于君相之范围一国。吾侪若不早为之所,任其曼延日广,诚恐遍地球之财币,必将尽入其手。然万一到此时势,当即系富家权尽之时。何也?穷黎既至其时,实已计无复之,不得不出其自有之权,用以安民而救世。”正是这段文字的翻译,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门。
《大同学》的底本是颉德(BenjaminKidd)的《社会进化》(SocialEvolution)。遍查此书,仅能找到两处马克思著作的引文,均出自英文版《资本论》(Capital)。全书未提到《共产党宣言》,因此,它不可能成为前述译文的来源。所谓“纠股办事之人”乃指“资本巨头”,他们在全球进行经济扩张,比“君相”的权力还要大,后者的影响不过限制在一个国家的范围之内。垄断资本主义导致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程度进一步加深,必然引起暴力革命并推翻资本主义制度。通过比较《社会进化》和《大同学》的相关段落,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资本论》而非《共产党宣言》的片段最早被翻译为汉语,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开端。就哲学来说,它包含社会基本矛盾理论、阶级斗争理论以及世界历史理论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著作初传入中国之际,很多翻译都带有编译的性质。译文与原文有明显差距。汉语版相对于原版来说,显然是“另一个版本”。即便后来更为贴近原文的翻译,仍然受制于目标语言和源语言的巨大差异,所以仍然是“另一个版本”。无论是初期采用的汉语固有词汇,还是后来从日文中借来的词汇,这些译语与源语言相比,在意义和功能方面都难以完全吻合。以“bourgeois”和“proletarian”的汉译为例。《大同学》将它们译作“富家”与“穷黎”,朱执信1905年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片段中则将它们译作“豪右”和“细民”,再后来,李大钊从日语中借来了“有产者”(稍后译为“资产者”)和“无产者”。这些术语都难以把它们和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揭示出来。汉语中的“产”,总是首先让人联想到“财产”(property),也就是生活资料,而马克思的“产”与“生产”(production)的关联度更高,所以主要指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尽管有了财产,但只要不占有生产资料,仍以出卖劳动力为生,那么他们的无产阶级身份就没有改变。在汉语语境中,似乎无产阶级有了财产就不再是无产阶级了。在德语、英语、法语语境中,引起这种误解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译文与原文之间的意义距离,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差异造成的。有时候,意识形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译文的面貌。李提摩太深知“华人亦有步外国之后,而同受其迷者”,希望翻译《大同学》而让中国的有志之士“俯赐披览”,避免走西方的旧路,所以强化了颉德思想中“节性以救进化之弊”的方面。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加了大量按语,对译文进行了斯宾塞主义的改造,强化了“物竞天择”“优胜劣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