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党员大会会议记录(8月版)
- 2024-08-07 09:23:21 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应知应会测试题(含答案)
- 2024-07-28 09:52:48 2024年党委(党支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计划表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专题党课会议记录(8月版)

读《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心得体会
近日,区组织部组织开展了党员干部读书月活动,我利用工作之余阅读了《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这本书,下面结合学习情况,简单谈一下我们心得体会。
一、家庭、家教、家风是人生的底色
第一记《我和我的母亲》,从母亲的一生和对自己潜移默化的教育出发,通过字里行间的描写、小事小节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教会了他爱、善良、悲悯、自强,处处透露出“母亲是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
我印象最深的两个故事:一个是陈行甲小时候把满身补丁的衣服弄脏了,母亲提醒他“即使是补丁衣服也要穿得干干净净”;另一个是母亲在自己很穷的境地下仍然无私的帮助王伯娘一家人,批评陈行甲“人不到活不下去的地步,怎么会借盐吃”,小心翼翼维护他人的体面。后来,陈行甲在水月寺担任镇长期间主动帮联贫困户,还带着儿子去拜年;在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任县委书记时倡导干部结穷亲,提出“干净、自强”的巴东精神,坚守干净从政的底线,为当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帮最弱的人找回活着的尊严;直到最后投身公益事业,用传薪者的信仰守住抱薪者留给世界的温暖,可以说都与母亲的教育密不可分,是母亲教育的传承和延续。
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对此我深信不疑,从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传统典故,到《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经典名著;从《人世间》等文艺作品的生动刻画,到我们身边优秀榜样的成长历程,不难发现,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带有家教和家风的印记。只有从充满温暖和具有良好家教家风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人,才更能成为一个有美好心灵的人,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二、读书、学习、写作是一生的坚守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从陈行甲的人生经历中可以看出,他一直保持读书、学习、写作的习惯。因为读书学习,他从农村考入大学;因为坚持学习,他圆满完成翻译任务被领导赏识调到县政府经协办;因为在团县委的笔耕不辍,他锻炼了笔头能力和口头能力,为后来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因为对知识的渴望,他考研进入清华大学;为了在清华提高英语成绩,每周坚持在新东方补学,后续在省委选拔干部公派留学中考试名列第一;从政期间保持记日记的习惯,坚持自己写讲话稿……他在书中写道“生活有其自身的逻辑,那些不经意间播下的种子,那些没有企图的浇灌,说不准在什么时候会有一阵春风拂过就出土了。”这一个个际遇在我看来再次印证“命运只会垂青有准备的人”这句话。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被逼着写公文材料的故事。在第三记《如果有光我就能看到你的眼睛》中他写到,自己刚进入县政府经协办工作,有个材料五六千字,3天的时间手写了6遍,打印的同事夸他以后能做大事,因为还没有见过一个写材料的人,稿子被领导否了五次还笑着接过来再写的人。看到这里,我再次泪眼婆娑,首先是理解他,我从参加工作至今,始终没有离开写材料,我深知写材料的辛苦、反复修改的纠结和思路重构的煎熬,也体验过写出一篇好材料的喜悦和成就感;但更多的是自惭形秽,自己不如他耐烦、不如他有毅力,看到他的经历仿佛是对自己的救赎。
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决定自己的样子。正如《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大江大河》里的宋运辉,《人世间》里的周秉义,都是通过读书学习改变命运。不管世俗对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成功肯定源于坚持。在陈行甲的记录中,我也看到他身上的这种光辉。《人民日报》一位主编曾说过“能工作就工作,不能工作就写作,两者皆不能,读书思索。”我以前不能完全理解,现在觉得这是一种生活哲学,人生有高峰、有低谷,有顺境、有逆境,我们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