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党员大会会议记录(8月版)
- 2024-08-07 09:23:21 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应知应会测试题(含答案)
- 2024-07-28 09:52:48 2024年党委(党支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计划表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专题党课会议记录(8月版)

省市县三级人大联动推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落实情况调研报告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为深入推进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规范化建设,省人大常委会部署决定采取省市县三级人大联动方式,开展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改革专项监督。从7月份开始,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xx带领市人大监察司法委、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内司工委相关人员和部分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对我市推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落实情况进行调研。调研期间,省人大常委会监察和司法工委副主任xx和xx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xx也先后率调研组来对此项工作开展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
市政府根据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省委、xx市委的决策部署,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度重视矛调中心建设,通过集成多元手段,推动xx、调解、诉讼服务平台等整体入驻矛调中心,打造“10+10+X”联合接访、调处模式,实现了矛盾纠纷“一站式接受、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工作成效具体体现在:
(一)加强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我市坚持把预防化解社会矛盾作为平安建设、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尤其是注重源头治理、调解优先,不断探索加强源头治理工作的方法途径,做到了去存量、控增量、防变量的有机统一。构建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形式,加强访调、诉调、专调对接,强化诉前诉中、仲裁立案前的调解,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成诉、成访之前。
(二)强化矛盾纠纷的基层治理。根据省委“全省一盘棋、市级抓统筹、县级负主责、基层强执行”的思路,全面构建起了“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的县级社会治理体系。通过“点线面”结合,打牢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基层基础。同时,注重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组织邀请人大代表、律师、乡贤等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形成了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合力。
(三)推进矛盾纠纷的智慧治理。我市以政府数字化转型为契机,着力推进社会治理数字化建设,推动矛盾纠纷化解线上线下齐发力。一方面,在平台建设上,建立了人民调解数据管理系统、法院在线矛盾纠纷化解平台、移动微法院、12345政务热线等信息平台,推动“线上调”“掌上办”,让群众解决矛盾纠纷“一地都不用跑”。另一方面,加强信息数据共享,有效整合“基层治理四平台”、12345政务热线等平台收集的信息,建立全市范围的涉访涉调数据库,实现县域社会矛盾“一网通调”,增强了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在思想认识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深化。“最多跑一地”是“最多跑一次”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延伸,是“最多跑一次”改革从服务理念上升为治理理念的重要标志。调研组在调研中发现,个别单位对中心管理机构的功能定位,在思想认识上还不够统一,工作准备仍有不足。如:与xx“三区两市”中,我市矛调中心办公面积明显偏少。中心建设在实质化推进中,有存在整而不合、联而不动等问题,没有真正发生化学质变。另外,对入驻工作人员,也存在着管理难度大、协调指挥难等问题,需要建立一套更为规范的机制,确保矛调中心各项工作顺利高效运转。
二是在工作力量上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充实。在整个多元矛盾预防调处化解体系中,源头预防需要靠网格员,纠纷化解需要靠调解员。目前,无论是矛调中心的集中调解,还是行业专业调解、行政调解,其人员力量大多具有抽调或兼职的性质,真正具有专业知识的专职调解人员比例偏低。同时,群众对调解的理解也大多是“老娘舅”“和事佬”的角色,认为调解的法律程序不规范、权威性不足,有些不愿主动选择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