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党员大会会议记录(8月版)
- 2024-06-17 08:30:30 三失一偏人员排查方案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专题党课会议记录(8月版)
- 2024-08-07 09:23:21 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应知应会测试题(含答案)

关于我市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职业技能是促进中国制造和服务迈向中高端的重要基础,是决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成败和国家兴衰最根本的要素,也是我市推动“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为高质量做好市政府关于我市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专项报告的审议工作,进一步推动我市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市人大社会委在常委会分管副主任的带领下,近期对我市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进一步摸清了有关情况,深化了对有关矛盾问题的认识,研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我市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建议。
一、我市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就业优先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等部署要求,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创新思路举措、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体系,狠抓工作落实,全市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1年4月,南京技能人才总量达213.47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49.39万人,每万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达1059人。“十三五”期间,我市技能人才增幅达36.66%,高技能人才增幅48.25%,每万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增幅51.94%,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政策机制不断优化。建立运行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技能人才工作职责分工,推动形成横向合作、纵向联动共同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格局。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逐步构建培育有平台、培训有补贴、培养有激励的南京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制度体系。设立“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专款专用,制定岗前培训奖补、以奖促培等措施,强化对职业技能培训资金保障支持。提升优秀高技能人才经济社会待遇,加强宣传引领,提升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营造技能成才的社会氛围。
(二)培育载体逐步建立。围绕我市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职教布局不断优化。依托大型企业、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培育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创建形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省级示范基地、省级专项公共实训基地等为主体的一批技能人才培养载体。推进技能人才评价改革,突出企业、行业、技工院校三大类型评价主体,构建以世赛为龙头、省市状元大赛为主体、行业竞赛为基础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广泛开展“南京工匠”选树活动,浓厚“技能提升•岗位创新”氛围。
(三)校企合作日益深化。建立运行市技工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深化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市26所各类中高职院校17大类90个专业方向,与1300余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融合现代化专业群与相关行业产业群,探索形成12种校企合作模式。通过采取“校中厂”“厂中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等方式,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开发课程体系,开展生产性实训,校企教师双向交流,校企合作深度广度不断提升。建立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招生招工,全市建有9个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其中国家级试点1个、省级试点2个,合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培训质效有效提升。聚焦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任务,分类施策、以点带面,推动各行业领域从业技能水平提升。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扩大政府补贴职业工种范围。聚焦我市主导产业、八大产业链强链补链、技能脱贫振兴、就业转岗适岗等重点,着眼现实需求培养适配技能人才。广泛开展“弘扬工匠精神,传承匠心技艺”系列工匠传承活动,推动工匠入企、入校、入社区活动,积极发挥乡土人才“三带”(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