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党员大会会议记录(8月版)
- 2024-08-07 09:23:21 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应知应会测试题(含答案)
- 2024-07-28 09:52:48 2024年党委(党支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计划表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专题党课会议记录(8月版)

2023关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调研报告
报告1
通过几天的调查走访,我们认为,青少年犯罪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称为“世界三大公害”。由此可见青少年犯罪的严重程度和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严重性。青少年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有社会、家庭、网络及自身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因此,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也必须从多方面下手,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总体规划,进行立体的多方位治理,治标和治本相结合,以教育为本,预防为主,才能有效减少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
根据调查和现有数据,青少年犯罪主要呈现四大特点:
1、犯罪年龄低龄化。据统计,我县近十年来,14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29.7%,其中刚刚达到14岁的竟占10.5%。
2、犯罪类型多样化。青少年犯罪类型越来越多,主要有盗窃、抢劫、伤害、敲诈。
3、犯罪手段智能化。十几岁的孩子作案前精心策划,作案后伪造现场,一些人从报刊影视上学到的反侦查手段被反复使用,采用高科技手段,使得青少年具有了明显的智能化。
4、犯罪心理暴力化。暴力化突出这和青少年群体特点相关,青春期较冲动,荷尔蒙分泌旺盛,所以经常会以打架斗殴方式来消解。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十分复杂,归结起来主要有主观、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主观原因:
1、少数青少年法律观念淡薄,不学法、不懂法。往往从一些影视作品、网络游戏、报刊杂志中吸收一些不利于身心健康的东西。
2、部分青少年认识问题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差,看问题简单片面,容易感情用事,很少经过深思熟虑,常常不计后果。交友不慎,被人利用。
3、少数青少年性格内向、孤僻,加上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心理长期受压抑,缺乏倾诉对象,平时又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成为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
客观原因:
1、不良的家庭环境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良好的家庭环境,会促进子女的健康成长,反之,则会造成子女的心理障碍,以致诱发违法犯罪。放任型家庭使青少年缺乏家庭必要的管束,容易受到不良诱惑。溺爱型家庭对孩子百般溺爱,易使孩子任性娇纵、我行我素。粗暴型家庭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自暴自弃,有的家长恨铁不成钢,不顾子女的内心感受,经常对子女大打出手。父母自身素质偏低型家庭忙于做生意或沉溺在酗酒、赌博、搓麻将上,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还有的家庭对子女的性教育采取回避的方法,缺乏用科学方法加以正确引导,使孩子不能顺利度过青春期。另外,家庭的变故,如父母离异、死亡及父母犯罪等,都有可能会使子女失去家庭的温暖和精神支柱,产生孤傲冷漠、报复等病态心理,有的甚至过早辍学流入社会,与社会不良青年结群而误入歧途。
2、社会的不良文化影响也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一些地方“黑网吧”有抬头之势,超时营业、接纳未成年人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些网吧的业主还利用各种手段引诱青少年上网,对青少年的身体、精神造成严重损害。他们上网的钱是有限的,没有了钱,有的向家里人要,有的就去偷,去抢。据调查,违法青少年绝大部分是游戏迷。
3、学校对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的疏忽,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许多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重视德育教育,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疏于管理、教育。有的教育方法不当,使“后进生”无人过问或受老师及同学的冷眼看待,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