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党员大会会议记录(8月版)
- 2024-08-07 09:23:21 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应知应会测试题(含答案)
- 2024-07-28 09:52:48 2024年党委(党支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计划表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专题党课会议记录(8月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
新质生产力,作为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其发展离不开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各生产要素优化组合路径的跃升。在这一时代进程中,历经千年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主体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大地影响着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智力支撑——即人才的思想立场;在方法论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藏的华夏哲思为新质生产力的科研策略开展提供了系统性、创新性的思维路向;在内容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用其浩如烟海的内容为新质生产力导向的未来产业提供了内容支撑;二者的结合也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破对其传播利用渠道的部分局限性。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质生产力生发的主体维度发挥思想引领的作用。总书记指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体核心,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智力动能。对于科技发展中人才素质水平的评估,除科学技术知识储备这一硬性指标外,还应关注其科研开展的意志立足点,即科研开展的目标取向。科学研究的开展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解码,然而其成果的价值指向却具有主观因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为强调对家国社稷的担当与奉献。兼具家国情怀与科学水平的人才队伍,是高水平科研成就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新质生产力在中国沃土上迅速发展的主体支撑。要实现科技自强,实现原创性、颠覆性科学创新技术发展,加快科技领域自立创新就必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独属于中国自己的自然科学体系,必须有自立自强的科研人才队伍,而且必须拥有一批具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的科研工作者。从主体维度出发,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等精神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将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悠远广博的哲学思索,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方法论层面对科学思维的形成与研究的展开有着极大影响。新质生产力是区别于传统的全新生产力样态,虽然具有时代的超越性,但其发展过程仍难以抽离中华文化土壤的滋养。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绵延,是对既往的承袭,也是对当下的求解。对未知的探寻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命脉所在,古人对宇宙星辰的追问,对天地人关系的求索,使得独树一帜的东方哲学铺陈广延开来。中华优秀传统哲学蕴藏着深刻哲思,其对和合圆融的强调与关注,要求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要避免观念的局限化,强调总体性、系统性的眼光看待问题,对具体科研的展开极富方法论意义。高质量发展模式是绿色、融合的高水平发展模式,新质生产力则是绿色、生态的先进生产力。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呈现出中华文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底色,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绿色底色同符合契。面对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我们应继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深邃的思想精髓,将其与现代科学思维相融合,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创新与发展。
再次,在内容维度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新质生产力生成的社会趋向之下,现实与虚拟交织融合之间,人类不可避免地将步入实体与数字“两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