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党员大会会议记录(8月版)
- 2024-08-07 09:23:21 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应知应会测试题(含答案)
- 2024-07-28 09:52:48 2024年党委(党支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计划表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专题党课会议记录(8月版)

党课: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
总书记深刻指出:“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关乎人心向背”。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大肆制造“政治谣言”,妄图混淆视听、引发舆论炒作,从而影响民众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政治态度,动摇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党的领导政治根基,扰乱我国主流价值和政治信念,达到诋毁我国形象、颠覆人民政权险恶目的。因此,如何鉴别和防范政治谣言、筑牢思想防线,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紧迫而现实的课题。
那么,到底什么是“政治谣言”呢?政治谣言是指以政治事件、政治人物为内容的谣言,这种谣言或歪曲、捏造政治新闻事件,或调侃、污蔑政治人物,因为政治的敏感性,往往更易吸引民众的眼球。政治谣言不仅扰乱稳定的政治生态,导致党和政府公信力下降,还会影响人们对于主流价值体系的认同。我们来看看政治谣言套路都有哪些?
套路一:扯幌子——捏造事实进行信息杜撰
2020年1月25日,自贡市网民孙某在微信群内传播不实言论,称“此次疫情系解放军传播病毒导致”,后被公安机关依法查处。后又有人在网上和朋友圈散布“如果10天内疫情不好转,解放军将全面接管武汉”的谣言。这些案例中,造谣者用已知真实信息做幌子,进行二次加工、杜撰,把“真信息”做成“假新闻”。
套路二:博眼球——抹黑英烈进行人设攻陷
2021年10月7日,网络“大V”罗昌平在电影《长津湖》上映后,发布了这样一条微博,“半个世纪之后国人少有反思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就像当年的沙雕连不会怀疑上峰的‘英明决策’”。作为200万粉丝的“公知大V”,不但质疑抗美援朝的正义性,还公然侮辱长津湖战役中的志愿军“冰雕连”,被网民联名举报,罗昌平因涉嫌“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被刑事拘留。
套路三:蹭热度——迎合需求进行政策臆造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5700多万退役军人对此深感振奋、倍受鼓舞。一些造谣者却感到这是蹭热度、引流量的大好时机。于是在两个月内制造了三次谣言。第一次称“政府将不再为军转干部分配工作,仅提供职业培训或中介服务”;第二次伪造退役军人事务部部长给5700万退役军人写信;第三次称即将组建“国家退役军人发展基金工作委员会”。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对安置后路充满焦虑。类似的还有时不时冒出来的“张公子”、军属优待证办理发放等。造谣者利用关注点,迎合需求发布假政策,由于事关切身利益,很多同志都信以为真,满心期待,结果政策没落地,又沮丧失望。
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说,我一生中,给我最大的损失并非书贾,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帜鲜明的小人,乃是所谓的流言。他把谣言比作“杀人不见血的武器”,每当我们党和国家面临大事时,“政治谣言”这件凶器都会兴风作浪,蓄意生事。
一是无中生有、扰乱民心。政治谣言都是缺乏事实根据的负面信息,为了增加可信度,引起受众者共鸣,造谣者往往用“亲眼所见”“权威人士解读”来增加谣言的合理性、权威性,使老百姓难辨真伪。2021年,“货拉拉司机欲侵犯女孩,为自救女孩跳车身亡”和“哮喘少女惨遭老师虐待吐血”事件曾引发了舆情海啸。这2起事件刚刚发生时,微博、知乎等评论区全是“司机就是杀人凶手”“老师应该判死刑”等一边倒的过激言论。在警方公布2起事件调查结果后,情况发生了180度的反转,“司机不是杀人,而是第一时间拨打120救人”“老师没有虐待只是在正常教育”。
二是混淆视听,丑化形象。“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个消息我要让身边的人知道,是为他们好”,一些鉴别力不强的群众在好奇心和所谓“正义感”的驱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