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工作报告关于推进医养结合型社区养老问题的对策研究报告
笔杆子金句

文档

23255

关注

0

好评

0
DOCX

关于推进医养结合型社区养老问题的对策研究报告

阅读 72 下载 4 大小 19.75K 总页数 9 页 2024-10-18 分享
关于推进医养结合型社区养老问题的对策研究报告   0.引言   近几年,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在我国总人口中的占比提高,因此对社区老年人养老与护理提出新的标准。老年人受年龄增长因素影响,身体机能不断下降,无法实现自我照顾,并且老年人普遍伴有各种慢性基础病,...
下载文档
/ 9
全屏查看
关于推进医养结合型社区养老问题的对策研究报告
还有 9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本文档共计 9 页,会员免费下载!部分内容预览:

关于推进医养结合型社区养老问题的对策研究报告

  0.引言

  近几年,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在我国总人口中的占比提高,因此对社区老年人养老与护理提出新的标准。老年人受年龄增长因素影响,身体机能不断下降,无法实现自我照顾,并且老年人普遍伴有各种慢性基础病,因此养老与护理问题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焦点,加强医养结合型社区养老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中国老龄化基本概述

  老龄化指的是人口生育率下降及人均寿命延长使得总人口受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长而造成老年人口比例持续增长的现象。老龄化的含义,一方面是指老年人口数量增长,在总人口中占比增加;另一方面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因为我国和其他国家在老年人年龄划分标准上有所不同,对老龄化率以及老龄化社会发展使用的界定标准也会存在差别。我国老龄化的定义标准在年龄超过xx周岁的老人,而发达国家关于老龄化定义标准则是年龄超过xx周岁的老人。

  结合老人身体情况,一般将其划分为可以自理的老年与需要护理的老人。可以自理的老人群体,其身体健康,具备良好的行动能力,心智健全,可以自我照顾,对独立生活有着强烈的意愿。需要护理的老人群体则以失能、失智的老人为主,不具备照顾自己的能力。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点如下:第一,老年人中低龄老人数量比较多,正处于老龄化发展速度加快的阶段,预计在2025年将会达到峰值。第二,低龄、空巢老年人数量增多,我国年龄超过xx周岁的老人将近有xx%的为失能或者半失能。

  2.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

  2.1居家养老模式

  中国养老强调的是“养儿防老”,通常会把家庭作为重点,在子女、亲属的陪同下养老,家庭养老能够满足老人基本生活需求,与家庭成员实时交流,让老人在精神和物质上得到满足。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子女因为工作、生活等因素影响,承受的压力比较大,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将会受到一定冲击。

  2.2社区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是指在社区的帮助下建立和优化对应的养老设施,通过安排养老机构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形成一套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给社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上的帮助和护理,服务模式以上门服务、日常护理为主。社区养老能够给社区内老人提供临时且专业的养老服务,为现代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提供帮助,让部分家庭养老服务逐渐社会化,促进社区养老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但是社区养老模式偏重于生活方面的照顾,服务内容比较单一,无法为失能或者半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化服务。

  2.3机构养老模式

  机构养老模式能够给老年人提供日常起居方面的照顾,如打扫卫生、日常护理、健康服务等,当前重点推广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将医疗、保健、康复、养老进行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和传统社区养老模式有所不同,机构养老模式比较注重非健康老人护理和照顾,把老人健康护理和医疗服务作为重点,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下,建立比较全面的服务机制。但是这种养老模式服务对象以部分老年人为主,与社区脱离,服务范畴和服务对象比较局限。

  3.推进医养结合型社区养老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3.1各个主管部门各自为政,难以融合

  在现有相关政策与制度中,养老部门是民政部门负责管理,基层医疗部门则是在卫生部门协助下进行管理,社保由人社部门统一管理,不同部门在工作职责、管理体系、政策标准上存在差别,这给养老事业改革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在日常推广发展中,部分养老机构不享有医疗服务的权限,无法为老年人提供和医疗相关的服务。与此同时,养老机构在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时,无法从社保部门中进行费用报销,使得老年人不

登录
返回顶部
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