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党员大会会议记录(8月版)
- 2024-08-07 09:23:21 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应知应会测试题(含答案)
- 2024-07-28 09:52:48 2024年党委(党支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计划表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专题党课会议记录(8月版)

市卫生健康委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谋划
2024年,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健康**为目标,积极顺应群众健康需求,抓改革、促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创新突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是医共体建设更加深入。出台《**市进一步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意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2024年度重点任务清单》。推进人民医院托管**中心卫生院、中医院托管**镇卫生院试点,鼓励引导民营新生医院加入人民医院医共体。在基层单位设立专家工作室、名中医工作室26个,选聘14名医学专家到成员单位担任首席医疗专家和科技副院长,推动优质资源提质扩面,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畅通双向转诊通道,截至目前,上转4380余人,下转2960余人。二是基层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推进镇村一体化管理,深入一线调研全市村卫生室,初步拟定优化提升思路。136家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达省基本标准、35家通过省甲级村卫生室验收。注重乡村医生服务能力提升,举办青年乡村医生能力提升培训班,狠抓作风效能建设,规范实施基本公卫服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92.07%。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全力满足群众用药需求。三是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强。进行基层卫生骨干人才遴选,兑现奖励补助;推荐4名同志参与第七期省“333工程”申报。组织“**名医”工程成果汇报会。定期选派骨干人才到国内知名医院进修培训。各类医疗机构新招聘事业人员85名、编外人员65名,公共岗位事业人员4名。招录农村订单定向本科生14名、大专生4名。四是综合监督执法强力推进。开展卫生专项整治、传染病防控监督、学校教学环境监测等工作。在10个区镇开展了12场职业病防治行政合规指导培训会,2613家企业,2898名企业负责人参加培训。严厉打击无证行医、非法医美,查处非法行医案件15起,没收药品器械若干,罚款人民币52.44万元,向公安部门移送案件2起。开展职业卫生现场执法,立案6起,罚款人民币22.5万元。五是信息化建设提档升级。市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了**市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方案。积极推进医共体“五大资源共享中心”建设,持续推进“心电一张网”项目。完成**中心卫生院药联体审方系统试点建设,提升用药规范性和合理性;曲塘中心卫生院中医药云平台系统试点运行,初步形成集“智医、智药、配送、监管”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化共享中药房。
(二)多点发力,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是外联内引,强化龙头牵引作用。推进人民医院三甲创建,深化中医院三甲医院内涵。深入对接长三角,通过建立“名医工作室”“专科联盟”、会诊中心、加入医联体等,定期邀请知名专家来海坐诊;外地专家累计来海坐诊940余人次,手术近460余台次;国庆期间,20多名来自国内顶尖医院的**籍专家集中开展义诊咨询,让群众足不出户享受优质医疗资源。二是全专并重,提升基层服务能力。11家区镇(卫生院)均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合格标准,6家达到国家推荐标准。深化“一院一品”建设,建成省基层特色科室5个、南通基层特色科室22个。曲塘、李堡、城东、南莫分别建成省级功能中心1家、市级功能中心8家。四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被南通卫健委授牌接诊分诊中心建设单位。三是织网补点,健全急诊急救体系。初步构建起“市、镇、村三级急救网络”,配备救护车29辆,其中负压救护车12辆,平均急救半径约10公里,平均到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