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党员大会会议记录(8月版)
- 2024-08-07 09:23:21 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应知应会测试题(含答案)
- 2024-06-17 08:30:30 三失一偏人员排查方案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专题党课会议记录(8月版)

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流动党员的管理是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要方面,也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xx镇委采取上门走访、电话调研等方式对辖区内的流动党员进行摸底,调研情况具体如下:
一、现状分析
*镇辖下党组织*个,共有党员*人,在辖区范围内,外出流动到镇域外党员*名,没有流入党员。
二、主要举措
在流动党员管理中,*镇主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管理:
(一)创新制度管理,扩大流动党员管理服务覆盖面。一方面建立登记备案制度。建立流动党员双重组织关系管理制度,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推行“一方隶属、多方管理”模式的通知》,流动党员经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同意,保留原正式组织关系,由原党组织开局党员身份证明信后,同时在流入地党组织建立隶属关系,参加组织生活,发挥党员作用,管理由流出地党组织跟踪管理、流入地党组织主体管理、有关部门党组织协同管理、镇村党委托底管理,进一步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确保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管理服务就跟进到哪里。截至目前,xx镇辖下各党组织建立《流动党员基本信息台账》,对流动党员注意登记造册,做到流出时间清楚、去向住址清楚、联系方式清楚。另一方面完善教育培训制度。结合流动党员工作、学习实际开展“三会一课”,利用传统节假日组织外出流动党员上党课、观看电教片,引导流动党员提高党性意识。运用新媒体建立学习教育平台。依托“xx组工”“xx发布”微信公众号和党支部学习交流群,发放党纪学习教育电子资料,督促流动党员运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党纪学习教育”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形式参与党纪知识自测、观看党课微视频、参观“xx网上红色展馆”等活动,帮助流动党员学习不掉队。依托“开门学党纪”工程,推出“答题学党纪,免费游苏区”线上活动,吸引了众多流动党员积极转发参与答题。汫洲镇“双百宣讲员”依托微信讲课平台为流动党员进行“线上授课”。
(二)创新教育方式,增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实效性。一方面实现教育途径的多样性。针对流动党员中学习难、时间统一难的情况,建立流动党员微信群,实时上传学习资料、影像资料等,方便流动党员学习。同时也借助远程教育、党建云平台等灵活方式组织开展学习教育。依托本地红色资源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充分利用好我县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在流动党员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利用好“5G+VR”“打卡xx红”等多平台开展红色教育活动。xx镇组织流动党员到xx县党支部成立旧址林氏试馆参观,进行现场教学;xx镇组织流动党员到xx镇廉政文化主题公园开展纪律教育系列活动,引导流动党员爱党爱岗、奉献在饶。另一方面把握教育开展的时机性。充分利用流动党员返乡较集中的时机,如逢年过节、换届选举等时机组织他们开展组织生活进行补课。积极组织流动党员参与“一起学党纪·粤学粤精彩”活动,为流动党员发放党纪教育学习书籍,通过在沿海渔船上、榕树下多种形式举办宣讲活动。xx镇党委向流动党员发出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一封信,号召工作在xx镇不同岗位上的广大流动党员积极参加党纪学习教育。Xx镇积极动员返乡流动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参与到“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
(三)创新机制载体,强化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融合性。为帮助流动党员发挥旗帜作用,最大化发挥出他们的先进性,xx县积极搭建平台,为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有效途径。一是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xx年组织开展了“党员亮身份”活动,通过佩戴党员徽章,在家门口悬挂党员之家名牌,引导流动党员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xx年组织开展“双报到”。xx组织50余名流动党员到工作单位所在地社区报到,参与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零距离”联系服务当地群众。二是强化队伍管理。结合“三类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