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5-04-29 08:17:09 八项规定28个方面查摆问题清单和整改措施(个人版)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5-04-28 08:32:11 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28方面剖析问题措施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6-17 08:30:30 三失一偏人员排查方案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党员大会会议记录(8月版)

市水利局定点帮扶经验总结:五帮五促”蹚新路,乡村振兴谱新篇
xx市水利局定点帮扶xx县xx村以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立足村情实际,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以水保示范园建设为抓手,以水美乡村促和美乡村建设为目标,以“三联共建”筑牢战斗堡垒,做优产业强村富民,良法善治提升治理效能,健步走出了一条“五帮五促”精准施策、农旅融合稳定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子。
一、基本情况
该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村容村貌显著提升,以红桃为主的林果产业有力拉动了农旅深度融合的发展,实现了农民多层次稳定增收与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互促共赢,xx年全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多达xx元,分别高于全市、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和13.5%,在凝心聚力打造全市“水美乡村试验村、成果巩固样板村、乡村振兴示范村”上迈出坚实步伐,相继荣获xxx示范基地、xxx实验试点单位、xx社会治理示范村、xx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村及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荣誉称号。
二、主要做法
提高站位帮,“认识”促“共识”。局党组高度重视定点帮扶工作,选派政治过硬、作风扎实、工作务实的党员后备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明确定点帮扶目标,成立工作专班,出台帮扶方案,量化激励措施,细化任务落实,局主要领导一月一次到村调研解难题,分管领导一月两次到村促抓推进,工作专班一月三次到村促落实,凝聚形成了市直水利系统党员干部齐心协力助推乡村振兴,把xx村打造成为水利建设“试验田”、巩固成果“示范点”、乡村振兴“先行村”的共识。
支部联建帮,“共建”促“党建”。市水利局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助推两个有效衔接的核心,大力推行“三联”工作机制,将局机关党支部、市水防中心党支部与xx村党支部结为党建联系共建支部,双向互动、优势互补,联合开展义务植树、水毁渠道清淤、河沟道路垃圾清扫等主题党日活动,联系协调市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到村开展“新冠无情 帮扶有爱”义诊送医送药活动,共同坚持“三会一课”学习制度。2021年8月以来,党建联建支部共组织开展讲党课3次、开展联建活动6次,为xx村发展预备党员2名、转正党员2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名,在强筋壮骨中筑牢夯实了基层战斗堡垒,在上下联动、互促共赢中助推了乡村振兴。
干部结对帮,“施策”促“监测”。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深入开展“入户走访听民意、问题导向精施策、矛盾化解暖民心”行动,通过防返贫动态监测和“敲门入户”集中排查研判,对全村脱贫户208户497人和监测户19户34人,建立动态监测台账,全覆盖实行“红、黄、绿”三色动态管理,9名县级领导、10名科级干部结对帮联19户红色户,9名党员干部一对一结对帮联27户黄色户,有针对性制定帮扶措施,目前已消除风险14户26人,确保了全村无一人返贫,平稳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智志”双扶帮,“输血”促“造血”。市局聚焦“一村一品”,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累计规模化发展十里红桃1100亩,2022年营销收入突破80万元,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年分红高达102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800余元,成功举办“桃花旅游周”和“xx桃子熟了”采摘节,年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xx桃花谷”成功跻身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组建成立村级劳务公司,吸纳80多名脱贫户劳动力在产业园务工,人均年增收5000元。依托“321”基层治理路径,协助建成高标准妇女儿童之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活动阵地,组织戏曲进村惠民演出6场次,创建美丽家园示范户和庭院经济示范户241户,“智志”双扶有力增强了农户造血功能,有效激发了“要我振兴”到“我要振兴”的内生动力。
统筹协调帮,“水美”促“和美”。以建设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