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5-04-29 08:17:09 八项规定28个方面查摆问题清单和整改措施(个人版)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5-04-28 08:32:11 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28方面剖析问题措施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6-17 08:30:30 三失一偏人员排查方案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党员大会会议记录(8月版)

守正创新深化农村改革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深化农村改革是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难题、激发农村内生动力的关键举措。而“守正创新”则为这场改革指明了方向,守正,即坚守农村改革的根本原则与底线,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确保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稳定性;创新,就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突破思维定式,探索适应新时代农村发展需求的新模式、新机制。只有将守正与创新有机结合,才能让农村改革行稳致远,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
一、守正:农村改革的基石与底线
(一)坚守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过去几十年间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在深化农村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一制度。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是保障农民安居乐业的关键。通过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让农民吃下“定心丸”,使其能够安心从事农业生产,也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业,促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在实际操作中,各地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明确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减少了土地纠纷,稳定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例如,某省在完成土地确权后,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土地流转面积大幅增加,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以村集体统一经营为基础的“统”的功能也在不断强化,村集体通过整合资源,开展统一服务,为分散经营的农户提供技术、信息、销售等方面的支持,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维护农民主体地位
农民是农村改革的主体,也是农村发展的受益者。深化农村改革,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让农民成为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无论是土地制度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还是农村产业发展,都要广泛听取农民意见,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许多地方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农民意见,让农民参与到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股权设置等各个环节。通过改革,将农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农民个人,使农民成为村集体的股东,享有集体资产的收益权。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更增强了农民对村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了农民参与农村事务管理的积极性。
(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
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意味着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吸引各类人才向农村流动,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村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方面,也逐步向农村倾斜。例如,通过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改善了农村教育条件;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二、创新:农村改革的动力与突破
(一)农村土地制度创新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一是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二是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通过出让、租赁、入股等方式进入市场,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增加农民和村集体的财产性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