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5-04-29 08:17:09 八项规定28个方面查摆问题清单和整改措施(个人版)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5-04-28 08:32:11 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28方面剖析问题措施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6-17 08:30:30 三失一偏人员排查方案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党员大会会议记录(8月版)

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七一”党课讲稿范文2
同志们: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的重要日子。站在党旗下,看着胸前的党徽,我和大家一样,心里既自豪又沉重——自豪的是我们党历经百年风雨依然朝气蓬勃,沉重的是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肩头的责任更重了。今天,我不想照本宣科讲大道理,就想和大家唠唠“家常”:咱们从哪儿来?现在在哪儿?将来要往哪儿去?这些问题,不仅是党的“大命题”,更是咱们乡镇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一、从“土坷垃里的红船”说起:咱党的根,从来都扎在群众堆里
我是土生土长的本乡人,小时候听爷爷讲过一个故事:1947年冬天,解放军的工作队开进咱们镇,住在村东头老张家的土坯房里。那时候缺吃少穿,战士们宁肯啃冻硬的窝窝头,也不拿老乡一把米;帮着老乡挑水扫院,走的时候还把破了洞的被子留给没棉絮的老人。爷爷说:“那时候就觉得,这支部队和别的‘官’不一样——他们的命,是和老百姓捆在一块儿的。”
这就是咱们党的“根”。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党始终是“穿粗布衣的干部”“蹲田埂的党员”。咱们镇的老党员王大爷,今年87岁,党龄65年,他常说:“我入党那天,支书拉着我的手说,‘党员不是戴个徽章就高人一等,是要比别人多扛一担粮、多修一段路、多哄一家娃’。”这句话,我记了20年。
这些年,咱们镇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曾经的泥巴路变成了柏油路,漏雨的村小盖起了新教学楼,荒废的山坡种上了果树,贫困户家家有了产业。但更让我感慨的,是去年暴雨抢险时,30多名党员主动站出来,在泥水里泡了三天三夜,用身体筑起堤坝;是张庄村老支书李大哥,退休后带着村民挖水渠,手背裂得像老树皮,却笑着说“能让地喝上水,值”;是咱们的驻村干部小周,为了帮村里谈成香菇合作社,跑了27趟县城,把招商局长的电话都打“热”了……
同志们,这就是党的“传家宝”——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扎在土里的脚印;不是写在纸上的承诺,而是刻在群众心里的信任。咱们作为乡镇干部,离群众最近,也最能体会:群众认的不是“官架子”,是“掏心窝子”;信的不是“空口号”,是“实在事”。
二、“烟火气里的大考”:现在的咱们,正站在乡村振兴的“最前沿”
上个月,我跟着县调研组走了7个村,有几个场景让我睡不着觉:
一个是在西沟村,78岁的赵奶奶蹲在门口剥玉米,我问她:“孩子们都在哪儿?”她说:“老大在东莞打工,老二在县城送外卖,就剩我和老伴守着3亩地。”风一吹,老人的白发飘起来,和玉米叶一起晃。
另一个是在东岭村的合作社,年轻的负责人小吴拉着我看刚摘的草莓,高兴地说:“今年能挣20万!”可转身又叹气:“就是缺技术员,要是有个懂大棚管理的专家,产量还能翻一番。”
还有在镇卫生院,前几天有位大娘来看病,攥着医保卡说:“闺女,这药能不能便宜点?俺儿子刚还完房贷,手头紧。”
这些场景,都是咱们当前的“考题”——乡村振兴不是“涂脂抹粉”,是要解决“谁来种地”“怎么致富”“病了咋办”这些“扎心”的问题;不是“一刀切”搞工程,是要让老人有依靠、年轻人有盼头、产业有后劲。
我常想,咱们乡镇干部的“能力清单”该怎么列?不是看会开多少会、写多少总结,而是看:
第一,能不能“弯下腰”听真话。上次去北坡村调研,有个老党员拽着我衣角说:“书记,咱村的排水沟夏天积水,你别光看村部的展板,去后巷看看。”结果我们打着手电筒走了半里地,发现排水沟被垃圾堵了半人高。后来我们组织党员清淤,群众自发送来绿豆汤。这说明什么?群众的“牢骚”里,藏着最急的需求;田埂上的“闲扯”里,有最真的办法。
第二,能不能“硬起肩”扛难事。咱们镇的养牛产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