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5-04-29 08:17:09 八项规定28个方面查摆问题清单和整改措施(个人版)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5-04-28 08:32:11 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28方面剖析问题措施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6-17 08:30:30 三失一偏人员排查方案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党员大会会议记录(8月版)

在2025年全县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召开**县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既是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的政治要求,更是推动县域经济破局突围的现实需要。当前,区域竞争早已从拼资源、拼政策转向拼环境、拼服务,营商环境已成为企业投资兴业的“晴雨表”、群众安居乐业的“风向标”。反观我县,部分领域仍存在审批“旋转门”、监管“稻草人”、服务“中梗阻”等问题,这些沉疴痼疾不仅束缚了市场活力,更削弱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我们必须以“背水一战”的决心推进改革,用政府的“自我革命”换取市场的“破茧成蝶”、群众的“真心点赞”。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一些的具体要求。
一、锚定方向,以全局视野把握改革“主动权”
(一)对标国家战略,校准改革“坐标系”。“放管服”改革是党中央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从“证照分离”到“跨省通办”,每项政策都蕴含着激活市场、释放活力的深层逻辑。我县作为农业大县、工业新县,必须主动融入全国改革大局,将“放管服”作为对接国家战略的桥梁纽带。无论是承接产业转移、培育新兴业态,还是推动乡村振兴,都要以改革为突破口,让政策红利转化为县域发展的内生动力。只有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才能避免改革陷入“闭门造车”的误区。
(二)立足县域实际,找准改革“着力点”。**县产业基础薄弱、市场主体规模偏小的现状,决定了改革不能“循规蹈矩”“照搬照抄”先进地区经验。要聚焦企业群众最迫切的需求,比如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创新“政银担”合作模式;针对项目落地慢,推行“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同时,结合本地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在农产品深加工、文旅融合等领域探索专属服务,打造“一业一策”改革样板。只有紧扣县域实际,改革才能精准发力、事半功倍。
(三)回应群众期待,把稳改革“方向盘”。改革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群众获得感上。当前,群众对“一件事一次办”呼声强烈,对隐性门槛、重复证明深恶痛绝。我们必须站稳人民立场,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企业方便不方便”作为衡量改革的标尺。无论是政务大厅的排队时长,还是政策兑现的速度,都要以“用户思维”重新审视。只有把群众“急难愁盼”作为改革“风向标”,才能让改革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二、靶向攻坚,以硬核举措破除改革“绊脚石”
(一)在“放”字上动真格,打破审批“玻璃门”。一是推行“权力瘦身”行动。对现有审批事项进行“大起底”,该取消的坚决取消,能下放的应放尽放。重点清理各类“奇葩证明”“重复审批”,坚决杜绝“明放暗收”“边减边增”。二是打造“极简审批”模式。全面推行“告知承诺制”,对低风险事项实行“先批后核”;推广“一表申请”“并联审批”,让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便捷。三是破除部门“信息孤岛”。加快政务数据互联互通,推动营业执照、不动产登记等高频事项“一网通办”,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二)在“管”字上出实招,织密监管“防护网”。一是构建“智慧监管”体系。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市场主体行为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研判,实现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比如,在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等领域,建立完善“风险画像”系统,提升服务效能,让监管更精准高效。二是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观察期”“触发式”监管,制定“免罚清单”,给予企业更多试错空间。但“包容”不等于“纵容”,对恶意违法、触碰底线的行为,必须“露头就打”。三是强化“协同监管”合力。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避免多头检查、重复处罚。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让监管既“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
(三)在“服”字上见真章,架起政企“连心桥”。一是打造“暖心政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