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5-04-29 08:17:09 八项规定28个方面查摆问题清单和整改措施(个人版)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5-04-28 08:32:11 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28方面剖析问题措施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6-17 08:30:30 三失一偏人员排查方案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党员大会会议记录(8月版)

政协委员履职程序规范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主体,其履职程序的规范化程度直接影响政协工作的质量和效能。当前,随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深入实践,政协委员履职程序规范化建设既面临新机遇,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调研分析,结合新时代政协工作要求,探讨委员履职程序规范化的现状与优化路径。
一、政协委员履职程序规范化建设的实践进展
(一)制度框架逐步完善,履职依据日益清晰
近年来,各级政协组织围绕委员履职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例如,全国政协修订《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履职工作规则》,明确委员参加会议、提交提案、参与调研等具体要求;地方政协则结合实际出台实施细则,如某省政协制定《委员履职量化考核办法》,将委员出席会议、发言质量、提案数量等纳入考核指标。这些制度为委员履职提供了基本遵循,推动了履职程序从“经验型”向“制度型”转变。
(二)平台载体不断创新,履职渠道持续拓展
随着数字化技术发展,政协组织搭建了多元化的履职平台。线上方面,全国政协推出“委员履职平台”APP,实现提案提交、会议报名、学习资料共享等功能;地方政协探索“网络议政”“远程协商”,打破时空限制。线下方面,委员工作室、界别活动室等实体平台覆盖城乡,成为委员联系群众的重要阵地。例如,某市在社区设立“委员驿站”,每月定期接待群众,收集社情民意,有效拉近了委员与群众的距离。
(三)培训机制日益健全,履职能力逐步提升
各级政协将委员培训纳入常态化工作。全国政协每年举办新任委员培训班,邀请专家解读政策、传授履职方法;地方政协则通过专题讲座、经验交流、实地考察等形式,提升委员政治把握、调查研究、联系群众等能力。部分政协还建立“导师制”,由资深委员“一对一”指导新委员,促进履职经验传承。
(四)考核评价逐步强化,履职动力有效激发
为解决委员“挂名不履职”问题,各地政协探索建立履职考核机制。例如,某市政协实行委员履职“积分制”,将出席会议、提交提案、参与调研等折算为积分,年度排名靠后的委员进行约谈或劝退;另一省政协建立委员履职档案,记录委员参与活动、提出建议等情况,作为换届继续提名的重要依据。这些举措增强了委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政协委员履职程序规范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制度执行存在“弹性空间”,程序刚性不足
尽管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但部分规定在执行中打折扣。例如,某省政协规定委员每年至少参加2次调研,但实际执行中,因工作冲突或主观忽视,部分委员仅参与1次甚至未参与;又如,提案办理环节中,个别承办单位对委员建议“重答复、轻落实”,导致提案成果转化率不足50%。制度执行不严,削弱了履职程序的权威性。
(二)履职平台“重建设轻运用”,实效性有待提升
线上平台存在“建而不用”现象。部分委员对“委员履职平台”APP操作不熟练,仅用于查看通知,未充分利用提案提交、社情民意反映等功能;线下平台则因活动安排不合理,导致委员参与积极性不高。例如,某社区委员工作室每月组织活动,但因时间固定、内容单一,部分委员因工作原因无法参加,平台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三)培训内容与需求“脱节”,针对性不强
当前委员培训多以政策解读和通用技能为主,缺乏对不同界别、不同领域委员需求的精准对接。例如,经济界委员希望深入学习产业政策,而文化界委员更关注文化遗产保护,但培训课程往往“一刀切”,导致委员“学非所用”;此外,培训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案例分析、模拟协商等互动形式较少,影响培训效果。
(四)考核评价“重数量轻质量”,导向性存在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