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5-04-29 08:17:09 八项规定28个方面查摆问题清单和整改措施(个人版)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4-06-17 08:30:30 三失一偏人员排查方案
- 2025-04-28 08:32:11 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28方面剖析问题措施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5-04-13 09:29:04 (4篇)办公室2025年第一季度工作总结汇编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在2025年宣传部“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能有机会站在这里,与大家一同探讨“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这一时代课题,我感到十分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作为*区宣传部的一名普通党员,一名奋斗在宣传思想工作一线的“兵”,这个主题对我而言,不只是一个需要学习领会的宏大命题,更是一场触及灵魂、关乎日常的深刻叩问。今天,我想结合自身经历,与大家分享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和感受,谈一谈我思想深处经历的“破”与“立”,以及对如何用党员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的体悟。
一、从隔着“玻璃门”到走进“百姓家”,我曾面临的“三种心”
坦白说,刚从事宣传工作时,我曾一度对“群众路线”的理解存在偏差。我以为,我的阵地就是办公室的方寸电脑,我的工作就是把上级精神领会好、把活动报道写出彩、把宣传栏布置得漂亮。群众,似乎是文件里的一个抽象符号,是报道里的一个群体称谓。这种思想上的“玻璃门”,让我与群众之间产生了看不见的隔阂。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我,内心深处或多或少存在着“三种心”。
第一种是“畏难心”。面对当前社会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复杂的局面,面对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有时会感到本领恐慌。看到群众在网上尖锐的提问,听到社区里大爷大妈们对政策不解的抱怨,内心会紧张、忐忑,甚至下意识地想回避。究其根源,是群众观念淡薄了,害怕自己讲不清、办不好,辜负了群众的期待。这种“畏难”,本质上是脱离群众、缺乏底气的表现。
第二种是“功利心”。工作中,有时会不自觉地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比如,为了完成某个宣传任务,满足于开了会、发了稿、拍了照,觉得流程走到位了,工作就算完成了。至于宣传内容群众看没看、信没信、用没用,却缺少了刨根问底的劲头。这种只求“让我满意”而非“让群众满意”的心态,正是官僚主义的苗头,忘记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群众。
第三种是“旁观心”。作为宣传干部,总觉得自己的职责是“引”与“领”,是站在高处“喊话”,而不是俯下身子“对话”。把自己当成了“局外人”,而不是群众的“家里人”。看到一些社会不良风气,习惯于从宣传教育的角度去批判,却很少反思,作为一名党员,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为社风民风的净化贡献了正能量?这种“旁观”,实际上是割裂了党风与民风的血肉联系。
这种种心态,就像思想上的“铁锈”,不知不含地侵蚀着党性的光泽。直到一次在*老旧社区开展文明创建宣传活动,一位阿姨拉着我的手,没有问我宣传册上写了什么,而是问我:“小同志,你们能不能帮我们反映下,楼道的灯坏了快一个月了,晚上黑灯瞎火的,老人孩子太不安全了。”那一刻,我脸上发烫,内心受到了巨大的震动。我意识到,群众最朴素的需求,就是我们工作的“试金石”。任何华丽的宣传,都抵不过一盏为群众点亮的灯。从那一刻起,我才真正开始思考,如何打破那道“玻璃门”,真正走进“百姓家”。
二、从“我”的改变到“民”的认同,作风是无声的语言
思想的转变,最终要落到行动上。通过持续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特别是近期《求是》杂志上那篇振聋发聩的文章,我深刻认识到,党性是根本,党风是表现,党纪是保障。优良的党风,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是在与群众的朝夕相处中磨砺出来的。我开始尝试着改变,放下架子,沉下身子,用“三多三少”来校准自己的行为。
一是多一些“泥土味”,少一些“书卷气”。宣传工作不能总在“云端”,必须脚踩大地。我强迫自己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