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5-04-29 08:17:09 八项规定28个方面查摆问题清单和整改措施(个人版)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4-06-17 08:30:30 三失一偏人员排查方案
- 2025-04-28 08:32:11 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28方面剖析问题措施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5-04-13 09:29:04 (4篇)办公室2025年第一季度工作总结汇编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某某县人才与科技创新工作报告(精品)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此隆重集会,召开全县人才与科技创新工作大会。这次会议的核心任务,在于深入贯彻国家关于科技强国与人才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省委、市委的系列重要会议精神,系统总结我县近年来的工作成效,深刻剖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并为未来五年的发展擘画蓝图,以“创新制胜、人才引领”的核心战略,为奋力谱写现代化新XX建设的壮丽篇章注入磅礴动力。
一、认清形势,把握机遇:我县人才与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与挑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格局中,科技创新与人才集聚已成为决定一个地区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变量。我们必须胸怀全局,立足县情,清醒地认识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与时代坐标。
(一)战略引领:新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将科技创新置于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出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明确了“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前进方向。
在此宏观背景下,省委、市委相继吹响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区域创新高地的号角。特别是市委明确提出的“XXXX”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与“XXX”科技创新战略布局,为我们指明了主攻方向和融入路径。作为全市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环,我们必须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交汇叠加的宝贵机遇,将自身发展置于国家和区域的宏大叙事中去谋划,找准定位、主动作为,全力建设XX山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示范县。
(二)砥砺奋进:近年来取得的显著成效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首位战略,团结带领全县上下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推动我县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一是创新投入实现历史性突破。我们深刻认识到研发投入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通过全面落实《XX县支持科技创新十五条政策》等激励措施,有效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截至2024年底,全社会R&D经费投入总额达到1.2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1.05%,彻底扭转了过去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长期空白的被动局面。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考核中,我县的位次实现了跨越式提升,从曾经的后列跃升至前列。
二是创新主体活力显著增强。我们坚定不移地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通过建立“一企一员”精准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全周期、全方位的政策辅导与支持。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培育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达到350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增至35家,提前完成了市级下达的培育任务,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创新企业梯队。
三是产学研用协同迈出坚实步伐。我们积极搭建开放合作平台,先后与XX大学、XX农业大学、市畜科院等20余所省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聚焦我县绿色农业、新材料、大健康等重点产业,联合实施了市级以上科技创新项目18个,县级应用技术研究项目45个。近三年来,全县新增授权发明专利58件,技术合同成交额在2024年历史性地突破2亿元大关,达到2.18亿元,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得以攻克,一批先进科技成果在XX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四是人才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我们坚持“引育用留”并举,大力实施“XX英才”计划。聚焦乡村振兴、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等关键领域,近三年累计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超过300名,其中不乏来自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优秀硕博士研究生。全县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至1.9万余人,人才队伍结构持续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