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5-04-29 08:17:09 八项规定28个方面查摆问题清单和整改措施(个人版)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4-06-17 08:30:30 三失一偏人员排查方案
- 2025-04-28 08:32:11 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28方面剖析问题措施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5-04-13 09:29:04 (4篇)办公室2025年第一季度工作总结汇编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在历史文化学院创建100周年创新发展大会上的致辞
河南大学党委书记
(2025年8月29日)
尊敬的各位嘉宾,亲爱的校友们、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在这夏秋之交、金风送爽的美好时节,我们相聚在黄河之滨、铁塔之下,共同见证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百年华诞。这一刻,既是历史文化学院海内外校友重返母校、共忆百年峥嵘的温暖团圆,更是历史文化学院全体师生凝聚共识、共绘未来发展蓝图的重要契机,也是河南大学办学史上非常隆重的盛典。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莅临大会的各位嘉宾表示最诚挚的欢迎!向历史文化学院广大校友和全体师生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河南大学及历史文化学院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一百年前,同样是金秋时节,河南大学的前身——中州大学创建史学系。自此,中原沃土上有了独立建制的高等院校史学研究血脉。百载风雨兼程,历史学科在新旧文化和中西文明的折冲与融合中萌芽,在家国危难、民族存亡之际坚韧生根,在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赓续发展,植根中原,融通古今,薪火相传。百载人文鼎新,一代代河大历史人弦歌不辍、孜孜以求,他们凝练了守正创新、追求卓越的学术品格,淬炼出心系祖国、胸怀天下的人文担当,秉持以文化人、甘为人梯的师者风范,践行知行合一、笃行致远的躬行精神,铸就了中西贯通、前瞻开放的卓然院风。
一百年春风化雨、岁月流转,坚守的是历史学科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礼记•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新人,这正是河南大学一以贯之的校训精神。
作为学校设立最早、办学传统最优良的专业之一,河南大学历史学科是新中国河南省首个历史学师范专业,历史学科始终将人才培养置于首位。百年以来,董作宾、范文澜、蒙文通、嵇文甫、萧一山、郭绍虞、徐旭升、马非百、姜亮夫、姚从吾、赵俪生、朱芳圃、孙海波、孙作云等前辈学者在此执鞭垂教、滋兰育蕙。他们春风化雨、桃李成荫,培养出韩儒林、白寿彝、尹达、石璋如等一代又一代享誉中外的历史学人。
著名历史学家、古籍整理专家郭人民先生曾说:“河大历史系有优良的传统,我们一定要培养出学生来继承历史系的事业。”在病逝的前夜,他还在坚持为研究生讲授《先秦哲学史资料选辑》,辛勤工作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这种诲人不倦、鞠躬尽瘁的精神,正是河大历史人投身教育、甘于奉献的生动写照!
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之初,教育部组织山东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十所高校合作编写《中国古代史》教材,朱绍侯先生被推举为主编。他统筹协调、凝聚共识,成功化解诸多分歧,高质量完成编撰任务,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该教材自1979年以来,历经五次修订,四十余年间总发行量达140余万册,全国有60%以上的高校历史院系采用,滋育了一代又一代史学新人,可以说成为了中国现代教材史上的一部传奇。
20世纪80年代,河大历史系前辈教授自主编写的教材还有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现代史新编,等等。河南大学老校长靳德行先生,主持编撰了新中国第一部通史体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材,却积劳成疾,在外出访问途中不幸辞世,为史学研究和祖国教育燃尽了最后的光和热。
受前辈学者精神的深刻感召,历史文化学院涌现出一大批潜心学术、孜孜育人的优秀教师,他们秉承高尚师德,矢志为国育才,在从“教育救国”到“教育强国”的时代征程中接续奋斗,以师者仁心照亮学子成长之路,用文脉传承助力民族复兴,持续书写着扎根中原、心系家国的教育新篇。
作为一所地方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