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5-04-29 08:17:09 八项规定28个方面查摆问题清单和整改措施(个人版)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5-04-28 08:32:11 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28方面剖析问题措施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6-17 08:30:30 三失一偏人员排查方案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党员大会会议记录(8月版)

文章深浅的五个层次——以一篇领导讲话稿的修改为例
我们常说写文章要由浅入深、深入浅出。这个道理多数人都明白,但怎样是“浅”、怎样才够“深”,能说明白的人恐怕不会太多。今天,我突然对这个问题有所悟,赶紧记下来,并往深里挖一挖。
我觉得,写文章的深浅度,可以分为这么5个层次:
第一层次:写在皮毛——见人见事见物
这个层次,也可以说是“写在表面”。写人,能写出长得怎么样;写事,能写出是个什么事;写物,能写出基本形态,仅此而已。
我以写材料为业,这里着重以写材料为例,展开来讲一讲。在党政机关,我们写的、看到的很多材料,尤其是初稿、“毛坯稿”,常常被领导批作“深度不够”。之所以深度不够,就是因为对所写内容研究不够、思考不深,写出来的东西浮于表面、只见皮毛。
举个例子来说。前段时间,我指导某处室研究起草了一篇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领导讲话稿。送我审改的稿子(以下简称为“原稿”)里有这样一段话:
根据中央和省里的部署要求,“十四五”期间,要持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产权权能,将经营性资产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我注意到,这里面有一个新概念——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这是XJP总书记去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也写入了今年1月党中央下发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我们研究起草这份讲话稿的时候,时间是6月中旬。起草稿子的同志注意到了这个新概念,说明在学习贯彻中央精神上跟得比较紧。但很可惜,对于这个新概念,1万多字的原稿只有这么一处提到,而且从概念到概念,既没有说明出处,又没有作任何解释,更不用说有针对性地作出部署、提出要求。这样写稿子,在落实“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这个新要求上,就是典型的“写在皮毛”。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想:注明概念的出处,作个名词解释,并没有什么难度嘛!这样就能出深度了吗?
当然不是!解决“写在皮毛”的问题,起码要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不仅要回答清楚“是什么”——包括出处、内涵、外延,还要回答清楚“为什么”——就“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这个概念来说,至少要让人知道它“新”在哪儿,这个“新”是相对于什么提出来的,为什么要这样提。这就涉及到概念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在写作中,还有一种认识误区——把一件事情、一项工作掰开来,分几个点来写,这就有深度了。其实未必。如果这几个点是递进关系,是由表及里,那当然会深入进去。但是,如果这几个点是并列关系,只是在一个水平面上,都只是表象化的东西,那仍然写不出深度,充其量是写出了一定的宽度、广度。
第二层次:写到肉里——见情况见例子
比“皮”深一层的是“肉”。写文章,强调有血有肉,这样内容才丰满。“血”为“肉”提供养分,体现深度还是要“到肉”“见肉”。
机关文稿以写事为核心,所谓“见肉”,就是要见到情况、见到例子。例子是“活情况”,其中就包含着“血”。
还是以上面那篇领导讲话稿为例。我在原稿的基础上,重新写了一稿(以下简称为“新稿”),把目标任务聚焦到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上,努力把目标变成思路,把思路变成方法,把方法变成举措,一层一层往下落,既落实,又落细。新稿的核心内容,就是回答“什么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什么要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怎样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我以“三个新”为主线,把3个问题串在一起,作出了这样的回答:
我认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就新在新的发展要求、新的组织形式、新的发展模式。
——新的发展要求,最核心的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