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党员大会会议记录(8月版)
- 2024-08-07 09:23:21 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应知应会测试题(含答案)
- 2024-07-28 09:52:48 2024年党委(党支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计划表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专题党课会议记录(8月版)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为文章增色添彩
标点符号,是用于标明句子停顿和语气的符号。
一篇文章的质量高低,不仅是与文章本身的构思和文采有关,能否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断句是否准确恰当,往往也决定了文章的质量与阅读体验。
因此,正确规范地使用标点符号,是文章质量的关键节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掌握标点符号的前提与原因。
汉语中标点符号常见的有12种,分别是句号、问号、叹号、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引号、省略号、括号、破折号和书名号。
标点符号分为标号和点号。标号有10种,包括:引号、省略号、括号、破折号、书名号、着重号、间隔号、连接号、专名号和分隔号,其中着重号(.)、间隔号(·)、连接号(—)、专名号()和分隔号(/),并不常用,本节就不详细讲解了。点号有7种,包括:句号、问号、叹号、顿号、逗号、分号和冒号。
一、句号
句号的符号为“。”,表示句子的结束,用在句子的末尾。句号代表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也就是说,一个句子的意思未陈述完整,结尾处是不能用句号的。
句号通常用于陈述句的句末,也可以用于语气较为舒缓的祈使句末尾,比如“请您靠后站一点”,语气比较平缓,好像在陈述一件事件,所以句末可以用句号。
在一些文章中,有人认为语气舒缓的感叹句、疑问句句末也可以用句号,个人认为这是不妥的。
句子末尾用什么标点符号,应当根据句子的语气来决定,如果标点符号与语气不相符,那么句子的语气就会因为标点符号而改变。
【事例1】
“我想知道你是否愿意帮忙。”
解析:“我想知道你是否愿意帮忙。”中虽然有疑问词“是否”,从句子成分分析来看,“你是否愿意帮忙”在句子作宾语成分,因此整个句子是陈述句,并非疑问句。
二、问号
问号,通常用于有疑问词的句子中,比如,怎么、怎样、为何、为什么,等等。部分句子中也有不含有疑问词的现象,但句子一定会带有疑问语气。句末出现疑问助词“吗、吧、啊”的句子通常用问号。问号一般用于疑问句、反问句的末尾。
问号使用的注意事项:
1.倒装的问句,问号放在句子末尾。
2.连续的问句,各问句的末尾均用问号。
3.选择的问句,问号放在全句的末尾。如果起强调作用,每个选项后面都可以用问号。
【事例2】
1.要试一下吗,这件衣服挺适合你?(倒装问句)
2.能有那么多补贴?有这么好的事情?老李有些不敢相信。(连续问句)
3.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选择问句)
4.单位有一个援藏名额,是小李去?还是小王去?(选择问句)
三、叹号
叹号,表示感叹、惊叹语气,通常用于感叹句末尾,也可用于语气强烈的祈使句、反问句末尾。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语气强烈的独词句、非主谓句中也可以用感叹号。
【事例3】
1.好不容易攒俩钱,你可别瞎整了!(感叹句)
2.你出去!(语气强烈的祈使句)
3.我什么时候说的!(语气强烈的反问句)
4.蝴蝶!(独词句)
5.气死了!(非主谓句)
四、顿号
顿号,表示句子中并列词语之间或某些序次语之后的停顿。序次语,泛指词语的排列次序,比如,一、二、三,首先、其次、第三,甲、乙、丙、丁,等等。
顿号通常用于以下场合:
1.句子中并列词语或并列短语之间用顿号。
2.并列成分作宾语时用顿号。
3.并列成分作谓语,多个动词同作并列谓语,且后面只有一个宾语用顿号。
其余条件下一般不用顿号,多用逗号。
【事例4】
1.各国走向开放、走向合作的大势没有改变。(并列短语间用顿号)
2.我国向150个国家出口口罩1790多亿只、防护服17.3亿件、检测试剂盒5.43亿人份。(并列成分作宾语)
3.家长应当鼓励、支持、监督孩子的学习。(多个动词作并列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