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党员大会会议记录(8月版)
- 2024-08-07 09:23:21 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应知应会测试题(含答案)
- 2024-07-28 09:52:48 2024年党委(党支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计划表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专题党课会议记录(8月版)

逻辑严密才有力量
报道易地扶贫搬迁,你会怎么写?不少报道往往以展示搬迁成就为主,纯正面、重展示,而贵州分社记者程焕的《人挪了穷窝地拔了穷根》(2019年7月10日6版)则写出了不一样的感觉。
这篇报道的前两部分写搬迁群众融入城市新生活的过程、当地政府帮助群众解决就业问题的努力,但第三部分笔锋一转,由“村民们如火如荼往外搬,一些人却偏偏往大山里挺进……”这一现象切入,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令人信服地演绎了“人一搬走,土地实现规模经营有了空间。挪了穷窝才能拔了穷根,发展产业与易地搬迁并不矛盾”这一结论。
看得出来,记者的采访不是只看表面、只想一层,而是沿着逻辑链条往深处挖、往旁处想,挖得深了一些、想得深了一层,报道给人的感觉就深入、全面了许多,而更加真实、可信。这既是“脚力”的体现,也是逻辑力量的体现。
梳理近期分社记者稿件,发现不少稿件都饱含这种“逻辑的力量”。结合分社以往的优秀稿件粗略分析一下,我感觉报道中“逻辑的力量”,大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结构的逻辑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结构逻辑缜密、清晰紧凑,报道就会显得主题鲜明、文脉顺畅。
北京分社记者施芳的《“让科学之树枝繁叶茂”》(2019年7月8日6版)一文,写的是投身天文七十载的“科学启明星”王绶琯。施芳写这篇文章时,将一根红线穿到底,层层递进、脉络清晰。正如报道的栏目名叫《讲述·一辈子一件事》那样,这篇报道只写一件事,并写透了一件事,并且写出了“命运感”——虽然王绶琯院士“一辈子都在为科学理想奔走”,但人生不同阶段的目的、追求、境界不尽相同,施芳分三个部分巧妙地写出了其中的不同:青少年时期,投身天文,以期“学成之后报效祖国,抵御外侮”;中年时攻坚克难,为了科技强国,“虽然人生总会遇到烦恼,但做起事来,就都忘掉了”;老年时倾情校园,意在培育新人,“为保住这些‘可能的科学苗子’,我们没有理由不尽力”。
无独有偶。几年前,马跃峰写“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共产党员”邢孔丰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报道题目是《“拆窝燕子”邢孔丰》(2014年1月23日8版),三个小标题清楚表达出每部分的重点内容:“建高铁,先拆自家的楼”“修水渠,先砍自家的树”“台风来,先顾拆迁困难户”。三个部分,三个故事,紧紧围绕一个“先”字,清晰聚焦,彰显了这位共产党员吃苦在前、率先垂范的情操。
像这样主题鲜明、遵循逻辑链条“修枝剪叶”的报道,比那些讲故事缺少逻辑红线、写人物偏重“高大全”,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又每一处都力道不足的报道,效果显然更佳。
情节的逻辑
情节是文章的肌肉。情节逻辑缜密、无懈可击,报道才显得真实可信、说服力强。反之,情节上存在漏洞,让人心生疑问,这样的报道就不可能打动人。
无论是写故事还是写人物,不仅要写出其“外在表象”,更要立体揭示“其所以然”,这样,情节才显得真实可信。
在这方面,《申纪兰的根与本》(2007年3月3日1版)一文就做得不错。申纪兰1973年担任山西省妇联主任,1983年辞职,许多报道都没有讲出真实的原因,只是简单地赞扬她“不图名、不图利”。这样解释,似乎也说得通,毕竟先进人物“境界较高”。而山西分社记者安洋在采访时多想了一层、多问了一句,便挖掘出了申纪兰的真实想法:“我文化不高水平差,怕误了工作,我一天不劳动心里就发慌,怕在城里呆不住。”记者把申纪兰的话写进了报道,不仅没有让申纪兰的形象打折扣,反而让情节更加顺理成章,人物更加可亲可信。
云南分社徐元锋的《老县长素描》(2014年12月23日4版)刊出后颇多好评,其中便有不少看似意外、实则合理的生动情节。比如:“这么多人来采访,你怎么看?”“不高兴”,老县长高德荣提高嗓门说:“典型再多,经济发展上不去也不行!”报道中加入人物“反常”却真实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