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党员大会会议记录(8月版)
- 2024-08-07 09:23:21 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应知应会测试题(含答案)
- 2024-07-28 09:52:48 2024年党委(党支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计划表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专题党课会议记录(8月版)

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XJP总书记再次深刻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学习百年党史,深感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始终葆有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又常觉坚持自我革命之不易,特别是在一些命运攸关的时刻,更显我们党的格局、勇毅和担当。
百年来,我们党依靠不断的自我革命,由弱变强、从幼稚走向成熟。工作中亦然,惟有勇于自我革新并坚持不懈,我们才能保持创造力,不断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
没有大格局,难有大作为
1644年3月,李自成率领农民军进京,一时踌躇满志、风光无限,但仅仅在京待了42天,就兵败如山倒,真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个中原因我们都已很清楚,李自成率军进入北京城后,面对着偌大都城、遍地财富,不光自己带头腐化,也不能约束下属和军队,最终失去民心、败走京城。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李自成眼光太窄、格局太小,始终没能完成对农民军的思想改造,没有摆脱流寇主义的桎梏,因此偌大军队朝欢暮乐、一败涂地。
相同的场景在1949年3月上演,毛泽东率领党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进京,临行前,他饱含忧患地说,“今天是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最后定都北京、解放全中国,“两个务必”的告诫至今仍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我们的人民军队也脱胎于农民,我们的党员当时也绝大多数来自于农民,为什么结局不同?关键在于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始终坚持抓思想政治建设,建军之初他就注重解决单纯军事主义、军阀主义、流寇主义等不良倾向,“三湾改编”把支部建在连上,古田会议铸军魂,再到延安整风正党风改作风。到1949年,我们的党和人民军队经过了几十年马克思主义的深刻改造,就志不在声色犬马,而在打江山守江山了。
可见,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影响结局。工作中也常常如此,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我们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也会不同。当前,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工作压力之大、任务之重有目共睹,我们没有领别人双倍的报酬,却承担着别人成倍的工作量,有的同志难免会心态出现偏差,存在“工作差不多就行了”的念头,这么一想,格局便小了。如果能换个角度想,我们身处重要政治机关,干的是管党治党的事,出台一个好文件会产生广泛的正面影响,选出一名好干部能造福一片,查处一个腐败分子能清除一方政治生态的“污染源”,便易激发出身上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比学赶超的内生动力。
惯性思维不破,何谈高质量发展
清末,自鸦片战争打破“天朝上国”之迷梦,割地赔款接踵而至,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面对严重的内忧外患,清朝统治者也能知耻图强,积极开展自救。其中,洋务运动开展了30多年,晚清甚至一度出现中兴局面,直至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此一役后,日本一跃而为列强,中国则又沦落到割地求和的悲惨境地。日本也曾闭关锁国,也被武力叩开国门,“明治维新”几乎与洋务运动同时进行,一样的被人侵略,一样的积极自救,却面临不同的结局,令人不胜唏嘘。“明治维新”之所以成功,而洋务运动之所以失败,差别就在于是彻底来一个制度上的革新,还是在原有制度上的小修小补。实践证明,不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政治制度和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就无从谈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在当时严重束缚了发展,使得我们国家像个小脚女人一样,始终迈不开改革的步子,最终错失发展良机。
时间推进到20世纪晚期,十年文革使我们国家严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发展理念上也受到严重束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迈出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但改革开放不是一蹴而就的,先有“两个凡是”错误观念的干扰,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姓“资”姓“社”的问题就像一粒扣子一样,严重束缚着改革进程。关键时刻邓小平果断提出“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