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党员大会会议记录(8月版)
- 2024-08-07 09:23:21 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应知应会测试题(含答案)
- 2024-07-28 09:52:48 2024年党委(党支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计划表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专题党课会议记录(8月版)

在南京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创新发展大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朋友们:从秋天的约定,到初冬的相聚,欣逢盛世,弦歌此时。今天,我们跨越百廿时空,连接历史与未来,在线下、云端相聚,共同庆祝南京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在这隆重热烈的欢庆时刻,我谨代表学校,向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界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向全校师生员工、离退休老同志和海内外校友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在全国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今天的创新发展大会也被赋予了一份与党同心、与国同行的特殊意义。回望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南京农业大学的办学史诗纵横两个甲子,以兴华夏农事、育天下英才为己任,无论在内忧外患、筚路拓荒的来时之路,还是在新中国成立,自力更生的创业之路,无论在改革开放,发愤图强的探索之路,还是在进入新时代,步履铿锵的奋进之路,南农的每一步都见证了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上下求索,都彰显了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高等农业教育改革发展书写的浓墨重彩。
双甲子,耕读传家,兴农报国来宾们、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
历史是最好的见证者。120年来,南京农业大学在时代的浪潮中躬耕前行,亲历、推动、引领了我国教育改革、农业发展、社会变迁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改变和每一次进步,积淀了深厚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底蕴。
百廿南农,始终传承着农科教育的文脉根流。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农学博物科,有着南京农业大学最初的形态,1914年春,私立金陵大学农科创设,中国第一个四年制农业本科从这里发端。作为中国近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先驱,南京农业大学的前身引领与示范了近代农务学堂教育模式向现代农业教育模式的转型,时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首任主任和国立东南大学农科主任的邹秉文先生,创造性地提出“农科教相结合”的理念,为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带来了“一剂良方”。办学历程中,南农开创了诸多的历史“第一”:中国第一个生物系、第一个病虫害系、第一个园艺系、第一个农经系;中国第一本大学植物学、大学生物学教科书;中国第一个农业学术团体-中华农学会,等等。
一代代南农人赓续血脉、薪火相传。1904年,三江师范学堂招收学生46人;1936年,金陵大学农学院招收全国首批农科研究生3人;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南京农学院成立,踏上了独立办学的道路;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4年,更名南京农业大学,走出单科性农学院的思维藩篱,迈开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奋进脚步;1998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19年,作为新农科教育的主要倡导者,与全国农林高校一起,唱响了中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三部曲”;同年,学校召开第十二次党代会,开启了建设“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阶段。
百廿南农,始终高举着现代农业的科学火炬。中国科学社是我国最早的以科学救国为理想的现代学术团体。作为其发起人和早期骨干成员的邹秉文、秉志、过探先,分别在南农三个办学起点——金陵大学农科、南高师农业专修科和江苏省立第一甲种农业学校,将现代农业科学火种传播到中国,立志改造传统农业。
此后,南农人前仆后继,为“国之安全”“民之温饱”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抗战时期,樊庆笙研发出中国第一支青霉素;王酉亭带着千头良畜,冒着炮火西迁重庆,保护了当时中国最珍贵的动物品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现代小麦科学奠基人金善宝院士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