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党员大会会议记录(8月版)
- 2024-08-07 09:23:21 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应知应会测试题(含答案)
- 2024-07-28 09:52:48 2024年党委(党支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计划表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专题党课会议记录(8月版)

区推进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情况总结
近年来,××区按照“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要求,围绕“打造全国海绵城市××样本”的目标,由内到外探索厚植生态文明理念的城市发展模式,在规划统筹、城市建设、运营管控等方面不断开拓进取、锐意创新,走出了一条有别于××的海绵城市建设新路。通过努力,××区海绵城市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海绵基底全面构建,发展和生态协调共生,城市面貌与内涵有效提升,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幸福宜居、特色鲜明”的山水田园海绵生态城市样本。
一、创新海绵城市规划统筹机制
(一)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规划体系法定化。一是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的规划理念。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思路,以目标结果为导向,制定“××区海绵城市总体规划”“××区中心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新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大学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心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等规划,构建起全域海绵城市规划体系。二是全面推动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法定化。抓好《××区总体规划》修编契机,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与新区总规修编方案充分衔接,把海绵城市作为专篇纳入总规中,从总规层面把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新区发展建设中,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法定化。
(二)强化规建衔接,打通城市建设“经络”。一是加强规划建设衔接。坚持“管控有手段、应急有办法、资金有落实、建设有保障”的理念,制定《××区海绵城市示范区系统方案》,强化规划到建设落地的衔接,有效解决系统性不强、白地管控、效果评估等问题。通过把海绵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纳入《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将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作为土地划拨或出让的条件之一,实现规划建设无缝衔接。二是构建海绵城市建设保障机制。从规划建设管控、区域雨水排放管理、水资源利用管理、城市蓝线和绿线管理、河湖水系保护与管理、生态保护管理、城市防洪排涝应急管理、资金使用管理、保障机制、收益机制等方面制定共计××项管理控制制度,形成了科学的海绵城市建设保障体系。
(三)创新技术标准,引领城市规范发展。一是核实海绵城市建设基底。对各区域分别开展本底勘察研究,完成《××区直管区总体规划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区××科技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察报告》《××区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察报告》《××区中心区海绵城市场区渗透性勘察报告》等研究报告,查明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本底数据。二是创新海绵城市技术标准。编制《××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区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项目审查(审图)指导手册》《××区海绵城市主要技术措施的施工及验收与维护管理技术导则》等,对海绵城市建设设计、审查、施工、验收、运营维护全阶段进行全方位指导,形成具有“本地化”和“本地特色”的××区海绵技术标准体系。
二、创新海绵城市建设推进机制
(一)深植发展新理念,做实建设新内涵。一是践行海绵城市发展新理念。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围绕新区水生态敏感等重大问题,构建水量、水质三级控制屏障系统,确定了系统构成和功能分区,分别在流域分区和排水分区适度布局绿色和灰色排水基础设施,形成海绵城市工程建设体系,实现城市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有机统一。二是统筹开发场地功能布局。通过统筹协调开发场地内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布局和竖向,合理引导场地及道路径流汇入周边绿地系统和城市水系,充分衔接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示范区内××个易涝风险点监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