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党员大会会议记录(8月版)
- 2024-08-07 09:23:21 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应知应会测试题(含答案)
- 2024-07-28 09:52:48 2024年党委(党支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计划表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专题党课会议记录(8月版)

XX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中的问题短板与思考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坚持以问题导向,解剖麻雀,才能找准问题与短板。我们以全域为研究对象,深入思考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与短板,针对性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
一、问题与短板
(一)农民增收遭遇瓶颈
一是工资性收入增长压力增加。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面对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各行各业举步维艰,全市农民转移就业空间变窄,劳动力转移增量与土地流转增量出现双递减。二是经营性收入增长乏力。人工、农业生产资料和土地等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这使得农民的种植成本大大提高、农业投资的风险不断加大,压缩了经营收益比例。三是财产性收入占比偏低。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尚不完善,农民的土地、房屋等财产权利不完整、权益不平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力量薄弱,财产权益在农民总体收入中的比例偏低。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增速较年、年分别下降个、个百分点。
(1) 产业体系亟待优化
一是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加工环节短板明显,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产业融合度和产品附加值不高。如泽泻种植,产前、产后阶段投入不足,贮藏、烘干设备简陋、配备不足,流通环节多、渠道长、成本高。受现行土地政策及土地建设指标制约,配套设施建设困难,大宗粮食、蔬菜所需的保温大棚、培育室、田头冷库、晾晒场等现代农业必要的配套设施用地或附属设施用地审批难度大。全市蔬菜大多为鲜食供应,深加工不足%,与周边市州相比,差距较大。
二是农业产业协同性还有待加强。全市农业体量较大,但大而不强;农产品品种丰富,但多而不优;农业品牌众多,但杂而不亮。如核心区,依托区域品牌打造的产业,全年总产万吨,较上年增长%,各种品牌上百个,但年产值过亿的产业为数不多,叫得响的品牌廖廖几个,与发达地区差距明显。
三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全市平原占比小,丘陵和山地比重高,导致全市小规模的传统农业家庭经营仍占绝对力量,分散化、碎片化、小型化仍然是主导,大多是一家一户种植生产为主。农村老年人、妇女是种地、种田的主力军,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不够,龙头企业总数较少,合作社规范程度不高,农业、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松散,主要以土地流转、订单农业为主,农户以土地等要素入股方式较为稀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偏少,能够承接网络经济时代的旅游文化产业、新业态电商产业的复合型人才更少,农村金融服务、机械化服务、销售服务(农村电商)、种业服务、中介服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动力不足。
(三)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突出
一是农业生产设施薄弱。全市耕地零碎化问题突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高,山区和丘区小型水库、山坪塘、提灌站等水利设施老化、灌溉效益低,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改变。
二是农村生活设施不平衡。近年来农村路网结构趋于合理,但建设资金仍显不足、投入标准低、配套设施不完善,工程建设质量监管力度不够,交通设施质量和水平普遍较低,特别是组社和入户道路建设依然滞后。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突出。乡镇、涉农街道和村一级无独立经费来源,大多依靠上级拨款,缺少专业运维人员和维护经费,日常仅仅派人看护,管护队伍素质不高,管护技术标准缺乏,补短板任务仍十分艰巨。
二、思考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