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党员大会会议记录(8月版)
- 2024-08-07 09:23:21 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应知应会测试题(含答案)
- 2024-07-28 09:52:48 2024年党委(党支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计划表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专题党课会议记录(8月版)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初心砥柱天地间——谈坚持人民至上
首都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的东侧,一处红色地标熠熠生辉,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在这里巍然矗立。展览馆西侧广场上,耸立着五组雕塑。一面火红的《旗帜》,代表着方向;四组汉白玉雕塑,分别命名为《信仰》《伟业》《攻坚》和《追梦》,展现着百年来党和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奋勇前进的奋斗历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六个坚持”,集中概括和阐述了XJP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揭示了XJP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六个坚持”中,“坚持人民至上”置于首位,这充分体现了XJP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人民性。真正彻底的理论一定是人民的理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深刻体会“人民”二字在XJP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根本性意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根本价值取向。
一、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XJP总书记外出考察来到陕西延安,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这是对我们党人民情怀的坚定宣示,照见的是党的性质宗旨,诠释的是党的使命担当。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源于马克思的人民观。1835年秋,中学时代的马克思写了一篇名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短文。在文章最后,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当时,马克思和他的同学面临着毕业、升学和就业的压力,大家都在考虑自己的职业选择。有的人羡慕现世的功名利禄;有的人渴求来世的永恒救赎;有的人追求远离实际的精神享乐。与众不同的是,马克思把为人类求解放,视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在漫长的斗争实践与理论研究中,他矢志不渝,始终忠实于青年时代的誓言。坚持人民至上,由此成为马克思主义最深刻、最本质的精神基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始终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生活的19世纪欧洲发生着贫困与富裕的两极分化、高尚与堕落的双重积累。广大人民群众遭受着日益加剧的物质贫困与精神匮乏。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直接把底层劳动者遭遇不幸的根源,判定为社会对底层劳动者的“谋杀”。当时,许多人也关注到了这样的事实,但正因如此,很难相信有如此遭遇的人民群众拥有独立自主变革现代社会、改变自身命运的能力。与这些人相反,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这一观点不仅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更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为工人阶级革命与全人类的解放找到了根据、鼓舞了斗志、指明了方向。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高呼,“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相信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奋斗下,人类解放必须实现,也必然能够实现。现代社会的深刻变革,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无可置疑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超越性,也正日益彰显出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强大真理力量。
二、党的理论来自人民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它体现着人民的美好愿望、反映着人民的现实诉求、凝聚着人民的热切期盼,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