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党员大会会议记录(8月版)
- 2024-08-07 09:23:21 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应知应会测试题(含答案)
- 2024-07-28 09:52:48 2024年党委(党支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计划表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专题党课会议记录(8月版)

党课教育:正确看待批评
人生道路漫长而曲折,除了坦途与成功,还会有另一种点缀坎坷与挫折,它可能是小时候父母的指责呵斥,可能是求学时老师的点拨鞭策,也可能是入职后领导的批评教诲,还可能是犯错后组织的问责处理。这些都是成长道路上的治病“良药”、经历财富。当前,随着正风肃纪、从严治党纵深推进,对各级党员履职尽责、遵规守纪的要求越来越严,有的同志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受到组织批评处理.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是我们必须直面并解决好的现实问题。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作为新时代党员,必须发扬自我革命精神,自觉将批评处理作为强身治病的“良药”,医思想之“疾”、治行为之“疴”、除方法之“弊”,不断校正人生航向,在奋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不迷航、不偏向。
一、“药物过敏”须提防,警惕受到批评处理的不良反应
批评处理是对错误言行的训诫警示和纠偏正向,更是组织对我们的关心爱护.面对批评处理,绝大多数同志都能够正确对待、检视己过、痛改前非,但也有少数党员像“庙里的泥菩萨—一经不起风雨”,讳疾忌医、怨天尤人、一蹶不振,走不出挫折的阴影,最终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既耽误了单位建设,也毁了个人前程。从调查了解情况看,有以下几种现象值得关注和警惕:
一是内心迷茫、进退失措。有的担心“过去成绩被埋没”认为一旦受到批评处理,以往的工作成绩就会全部“归零”,感到“辛辛苦苦好多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从而丢了心神、失了干劲;有的担心“成长进步受影响”,把组织的批评处理视作“否定放弃”,认为以前干得再好也没有用,成长进步“到此为止”,从而萎靡不振、情绪低沉;有的担心“身后退路被制约”,认为“处分表”进了档案袋,“污点”就会伴随自己一辈子,到哪都会受到影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迷茫无助。同志们,当我们担心“进步无门、后退无路”的时候,不妨想一想人们常说的“功是功、过是过、功过不相抵”的道理,决不能因为一时一事的批评处理而妄自菲薄、心灰意冷、进退失据;而是要相信组织会全面、发展、客观、辩证地看待一个人的功过是非,决不会因为一时一事的过错而全盘否定一个人的能力素质和工作实绩,自觉走出迷茫、主动纠错、重整行装、砥砺前行。
二是自卑自责、难以自拔。
有的感到“低人一等”,认为自己成了“单位名人”“他人笑柄”“反面典型”,在同事面前说不起话、抬不起头;有的感到“愧责难当”,认为自己的过错“连累”了同事、“抹黑”了单位,怀有深深的“负罪感”,陷入自怨自艾的情绪“怪圈”中;有的感到“一无是处”,对自身错误难以释怀,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什么也干不好”,消沉了斗志,丧失了信心。当我们深陷“自卑自责”难以自拔的时候,不妨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前行动力,正如A总书记讲的那样:“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受到批评处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意志消沉、否定自我。我们要尝试与自己“和解”,在“闲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中走出情绪“阴霾”,重拾奋进信心
三是推责开脱、抵赖“甩锅”。有的“怪运气”,把受批评处理归结为个人运气不好,认为别人犯了同样的错误没被发现,自己却被处理了,横攀竖比、心态失衡;有的“找借口”,有了错误不是从主观上查问题、找原因,而是找出种种客观理由,为自己开脱辩解,认为“不是自己不努力,而是环境不给力”;有的“推责任”,不敢担当,不能扛事,有了功劳都是自己的,出了问题都是别人的,把错误过失推给上级、甩给下级、丢给同事。敢于承认错误,体现的是担当精神,反映的是胸怀格局。不管什么原因受到批评处理,都是组织的帮助挽救,都有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我们要坚决摒弃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