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党员大会会议记录(8月版)
- 2024-08-07 09:23:21 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应知应会测试题(含答案)
- 2024-07-28 09:52:48 2024年党委(党支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计划表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专题党课会议记录(8月版)

党课讲稿: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全力走好
新征程赶考之路
同志们:
历史周期率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执政课题,源于百年党史上著名的“窑洞对”。对中国共产党而言,“窑洞对”至今都起着鞭策和警示作用,始终是政坛和学术界持续关注、常谈常新的经典话题。面对“窑洞之问”,革命时期,毛泽东作出了发展“民主新路”的解答;进入新时代,A总书记提出了“勇于自我革命”的第二个答案。“两个答案”既饱含历史记忆又镌刻时代烙印,是中国共产党发扬伟大历史主动精神,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对国家治理、执政党建设以及长期执政的两次理性思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和治国理政的核心逻辑、基本经验和实践路向,深刻推进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路径探索。
一、划时代解答:发展“民主新路”
(一)“窑洞对”的历史背景与内涵解读
一九四五年七月,全民族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际,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抉择。为推动国共和平谈判,黄炎培等六名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以个人名义到访延安进行考察,与中国共产党就时局和国内政治问题进行商讨。延安的井然秩序和生机活力给黄炎培带来了极大的触动。七月四日,黄炎培应邀到杨家岭毛泽东所居住的窑洞做客。面对毛泽东对他此行作何感想的提问,黄炎培感慨“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所发挥的支配力屡屡作用于个人、家庭、团体、地方乃至国家。指出其表现为“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进而分析原因在于“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逐渐“风气养成”;或“为功业欲所驱使”,最终导致环境越加复杂,“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言语中饱含着对中国共产党今后能否继续励精图治、敬终如始、严以治吏、防腐戒奢的担忧与提醒。最后,他从“政怠宦成”“人亡政息”“求荣取辱”三个递进层次总结得出历史警示,并提出希冀:“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在“窑洞对”语境下,黄炎培这番话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第一,客观陈述治乱兴衰以及发生的周期性现象——至今“没有能跳出”,提醒中国共产党务必重视。第二,分析导致政权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从严到松、由紧变散、风气涣散、始勤终怠,继而斗志丧失、能力丧失。第三,历史周期率属于或然现象,存在跳出的可能性,提醒中国共产党加以思考。第四,“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把破解历史周期率的可能性寄托于中国共产党。寥寥数语,黄炎培把历史周期率的现象和支配力概括得淋漓充分。此番推心置腹的谈话,足见黄炎培总结历史、观照现实的政治智慧,以及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关切和对中国共产党的真诚信任与殷切希望。
饱读经史的毛泽东深刻懂得“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道理,在认真聆听完黄炎培的见解和直谏后,他满怀信心、坦诚恳切地回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联系党的七大前后所营造的团结活泼的民主氛围、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和深远影响来看,毛泽东作出这个掷地有声的解答实属言出有据。联系中国革命历程和党在延安时期的发展情况,这段回答蕴含着深刻的见解和政治智慧,是毛泽东日益丰富和发展的执政思考的典型代表,是对党领导中国革命以来局部执政实践经验的独到总结,是对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和政党属性的深刻把握。“民主新路”内在包含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是依靠人民,形成民主制度;二是发扬民主机制,接受外部监督。实施监督是民主的体现,保障民主也需要必要的监督。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这一历史发展主体力量的高度认可和对民主制度的执着追求,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跳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