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党员大会会议记录(8月版)
- 2024-08-07 09:23:21 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应知应会测试题(含答案)
- 2024-07-28 09:52:48 2024年党委(党支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计划表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专题党课会议记录(8月版)

公文写作诗词宝典——治理篇
目录
一、民心民意(群众)
二、舆论(宣传)
三、困难(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四、扶贫(民生)
五、预备(忧患意识、提前谋划)
六、人才(干部工作)
七、奋斗
一、民心民意(群众)
1.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
原文:“(商)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释义:人在水中可以照见自己的样子,在民众中可以看出国家治理的状况。比喻:国家治理得好不好,要看民众满不满意。“不”,通“否”。
用法提示:人民常常被比作载舟的水,喻为种子生长的土壤,视为树木枝叶的根本。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尤其适用于政府部门的公文,因为一个政策制定得好不好,一个方针执行得好不好,都要用事实来说话——而这句话,便是用来引出“论据”的。比如,“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既是提醒,更是鞭策,××方针、制度、政策等试行得如何。
2.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
出处:元·脱脱、阿鲁图等《宋史·王涣之传》。
原文:“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事无今昔,唯当为贵;人无同异,唯正是用。”
释义:要谦虚诚心地听取公众的意见,不论言辞是逆耳的,还是恭顺有礼貌的,只要是正确的都应当听从。比喻:要以虚心的态度,公正地听取不同的意见,无论是什么样的意见和建议,都要以实事求是的方法和态度去对待。
用法提示: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的站位就比较高了,而且不算易懂,属于生僻用典。比如,“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体现的正是中国共产党应有的胸襟,我们应该认真听取和积极采纳党内外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3.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出处:后晋·刘昫等《旧唐书·魏徵传》。
原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释义: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照出自己的优缺点与得失处。另有,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魏徵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鉴”,即镜子。这两句话的意思完全相同,只是前者常见,后者不常见。
用法提示:“以人为镜”,(帝王)任用一个贤良的大臣来劝诫他;“可以明得失”,(帝王)就可以了解他所有的政策的得与失,进而去修正过失。唐太宗说他有这三面镜子,魏徵死了,也就坏了一面镜子。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一个贤明的领导者一定是非常惜才、爱才的,他才能够赢得下面的人对他的信任。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在“群众路线”上。
4.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
出处:清·张廷玉等《明史·骆问礼传》。
原文:“士习倾危,稍或异同,辄加排陷。自今,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众人言未必得,一人言未必非,则公论日明,士气可振。”
释义:在讨论国事时,只根据言论的正确与否来决定,而不是根据个人的喜恶来决定。形容领导在处理大事时应该具有的一种能力,或者态度。
用法提示:这是明代人骆问礼上给明穆宗朱载坖奏书中的一段文字,这封奏书在当时及其后能够引起较大反响,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在奏疏中敢于讲真话,而且提倡讲真话、建诤言。在公文写作中,能用到这句话的时候太多了,比如,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广大知识分子要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做贡献,对国家大事要树立起“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的担当精神。
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出处:春秋·左丘明《国语·周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