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党员大会会议记录(8月版)
- 2024-08-07 09:23:21 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应知应会测试题(含答案)
- 2024-07-28 09:52:48 2024年党委(党支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计划表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专题党课会议记录(8月版)

关于全市茯苓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2年,市人大农业委调研组深入XX县等地对茯苓产业发展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现状分析
茯苓是用松材培育的药食两用菌类植物,有2000多年应用历史,药用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有“十方九苓”“药膳白银”之美誉,被视为“中药四君子”之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XX与中国科学院生物所等单位合作成功选育“5.78”菌种,开创了茯苓菌种培植的先河。XX茯苓产业主要集中在XX县,XX、XX有少量种植。XX是“中国茯苓之乡”,全国最大的茯苓贸易集散地,全国最大的茯苓出口基地。
(一)技工贸平台得到较大提升,但加工能量显得不足。一是园区化格局基本构建。2015年XX县启动茯苓科技产业园建设,XX农业产业园自2018年被认定为全国首批现代农业产业园、2019年成功入列第二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茯苓集散地、茯苓加工及出口基地,有全国最完整的茯苓产业链条、最大的茯苓加工交易中心,唯一的“茯苓价格指数”信息发布平台,正着力打造茯苓产业物联网平台和大数据中心、茯苓定价中心、茯苓高科技生物制药基地。二是多方搭台初步形成。2015年XX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源中心联合召开“中国茯苓可持续发展研讨会”、2017年第二届全国茯苓会议在XX召开、2019年“中国菌物学会茯苓产业分会”在XX挂牌成立。三是产品开发多元拓展。XX开发加工了茯苓多糖口服液、复方银杏通脉口服液等多种药品,以及“补天胶囊”、“茯苓饮”等保健品和美容化妆品80余个,逐步推向市场。茯苓多糖口服液、复方银杏通脉口服液为全国专利药品。四是集散范围十分广阔。历史上有“八邦会靖”之说,当今茯苓产业又在演绎这一点,作为“中国茯苓之乡”,XX聚集了XX、云南、四川乃至安徽等地资源,是全国最大的茯苓贸易集散地,年交易鲜茯苓7.8万吨,约占全国总量的70%。XX茯苓远销日本、韩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二,是全国最大的茯苓出口基地。
但茯苓加工短板仍然比较明显。在加工企业发展上,规模型企业不多,附加值提升有限,现有补天药业国家龙头企业和智美健康科技等3家省级龙头企业。年消耗鲜茯苓约3000吨左右,销售收入约11.2亿元;在产品开发层次上,食品类初级产品为主,药用比重较少,保健品和日化品等方面还处于试产阶段;大量粗加工的产品外流,茯苓的附加值总体仍然不高;在资源利用率上,从茯苓皮中提取有效成分的技术尚未成熟,加工过程削下的外皮基本作垃圾处理。
(二)茯苓种植水平处于全国顶尖,但创新瓶颈已经凸显,区内种植已经萎缩
在源头上,菌种选育引领行业。有茯苓菌种供应和技术推广中心,开展野生茯苓孢子选育菌种实验,2009年选育“湘靖28”菌种是当前全国茯苓种植主要菌种,经太空育种初步突破了性状保持难题。现有菌种生产企业100余家,年产4000万袋,销售收入6000万元,向全国产区提供服务。在生产中,人工栽培技术带动生产的局面业已形成。XX茯苓种植年2320万窖(其中XX本地种植320万窖),XX人在云、贵、桂、川等10余个省建立152个种植茯苓2000万窖,带动3万余户种植,年产值24.5亿元。XX人在东南亚、非洲也建立了茯苓种植基地。
但原产地种植优势地位不断下降,没有形成全市区域性产业,茯苓依赖生存的松材数量逐年减少,加之生态红线保护、松树病虫害等原因,原产地种植资源瓶颈凸显,目前原产地生产的鲜茯苓年产量只有5000余吨。XX作为全国最大茯苓贸易集散地的优势有被削弱的危险。
同时,人才短缺比较明显,全国菌物学会会员1000余人,XX只有2人,全国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