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党员大会会议记录(8月版)
- 2024-08-07 09:23:21 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应知应会测试题(含答案)
- 2024-07-28 09:52:48 2024年党委(党支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计划表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专题党课会议记录(8月版)

关于工业园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践探索报告
xx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旗舰合作项目,1994年启动开发建设,行政区划面积278平方公里(其中包括xx自贸试验区xx片区60.15平方公里),经过29年发展,成为世界看中国、看xx、看xx的重要窗口。在开放创新的格局中,园区逐步构建起“2+3+1”特色产业体系(“2”,即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3”,即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1”,即现代服务业)[1]。近年来,园区牢牢把握产业数字化大趋势,发挥高端制造、新兴产业集聚的禀赋优势,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加速融合,按照开放创新的原则,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政策,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打造优质的产业生态,持续推进高端化升级、智能化改造、绿色化发展和融合化创新,成为“工业互联网”“电子信息”双料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走出一条既符合园区实际又形成示范效应的新型工业化之路。目前,园区已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8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达74.8%、58.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83%、94%;两大主导产业产值均突破2400亿元,三大新兴产业产值超3600亿元,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两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累计引进外资项目超5100个,101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66个,已有3家全球灯塔工厂,获评xx省唯一的“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建成9家国家级绿色工厂,30家省级绿色工厂,2家“零碳工厂”,万元GDP能耗降至0.16吨标煤,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等系列绿色荣誉。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园区重点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推动制造业向“制造+研发+营销+服务”转型升级
2021年,园区出台《关于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确立了到2025年的制造业发展目标:一是规模不断壮大,制造业总产值突破7000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低于40%,年均制造业投资保持在120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突破12000家,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二是转型升级走在全国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超过55%、8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达到45万元/人,各级认定智能工厂(车间)超过300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产值能耗不超过0.035吨标煤/万元,工业用地亩均税收达到58万元/亩;三是企业能级进一步提升,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头部企业,产值100亿元、5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企业数量翻番,制造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企业突破200家[2]。为实现这些目标,园区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企业库,设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升级“先进制造贷”专项风险补偿资金池,并重点推行了以下措施:
一是全面推进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围绕园区产业发展需求,加快5G基站、数据通道、卫星互联网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数据中心、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布局。协同推进两化融合,以工业互联网推广应用为引领,以智能制造深度覆盖为主要目标,综合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新技术推进制造工厂、车间实现生产机械化、过程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不断增强系统集成能力,提升创新应用能级。实施“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专项行动[3],推动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实施“智能制造伙伴计划”,累计完成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改造项目3000余个,带动技改投资超20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