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党员大会会议记录(8月版)
- 2024-08-07 09:23:21 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应知应会测试题(含答案)
- 2024-07-28 09:52:48 2024年党委(党支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计划表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专题党课会议记录(8月版)

关于某高校新媒体思政培训材料
思想政治教育供需互契是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价值追求和核心策略选择,具体表现为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之间相互适应、相互激发、相互促进的结构性关系。新媒体技术创设了虚拟空间,与现实环境相叠加,将人们所熟悉的传统的“有限空间”延展为“极度空间”,成为一个不同于传统社会场的全新场域。新媒体场域催生了新的教学关系结构,产生了新的结构性教学矛盾,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然”环境与“应然”取向。与传统场域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互契,既不能“自洽”于新媒体场域,也不能“自适”于新媒体场域,因此,高校如何基于新媒体场域的特性,构建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供需互契,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突出的紧要问题。
一、新媒体场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需互契的现实境遇
1.新媒体场域空间具有不确定性,高校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供需互契需从确定性范式走向可能性范式。新媒体场域具有虚拟性、无限延展性的特征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但同时,新媒体场域的不确定性、多变性的特征使得在新媒体场域中信息传播和舆情演变速度加快,呈现出多变、易发酵、“圈层化”的特征,难以准确预判信息走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以及“两微一端”(即微信、微博和校园官网)等主要载体难以紧密跟踪热点、快速更新教育内容、及时回应学生的思想关切,教育内容的普质化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存在供需矛盾。传统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供需互契确定性范式难以为继,需要探寻主动面向学生发展合理需求的可能性范式。
2.新媒体场域传播具有非连续性,高校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供需互契需从注重连续性走向注重情境性。新媒体场域具有多维度、多载体、多模态的传播优势,使任何信息都能够通过新媒体媒介快速、全面地散播,形成“大众—大众”的无限裂变级传播方式,学生如同置身于信息的海洋。这种传播方式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线性容易传播路径,使得各种信息、思想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被解构,教师传递的价值观念容易被消解。学生对于知识、价值、意义的理解基于信息依托的情境,离开确定情境就可能产生误解,无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价值。因此,学生接受的信息呈现出非连续性和碎片化的特征,传统场域中注重知识、信息连续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供需互契面临挑战,高校及教师需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建构。
3.新媒体场域信息具有高度复杂性,高校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供需互契需要提升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新媒体场域是一个“人人皆为自媒体”“众声喧哗”的空间。高校学生群体具有自我意识强、思维活跃的普遍特质,对于新生事物通常具有较高的新鲜感和接受度,在新媒体场域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接收信息的平台和内容,进而从事自身的话语生成与传播,使得“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传播、观点表达、价值导向呈现出相互交错的复杂的“主体间”关系。传统场域中学生注重“接受”的价值取向,变化为新媒体场域中学生注重“自我表达”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供需互契难度加大,需要高校及教师积极提升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新媒体场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需互契的生成机理
1.生成基础:机械性的思想“认同”转向自主性的观念“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能否互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及教师所秉持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道德准则是否契合学生的合理需要与生活理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接收着纷繁复杂的外界信息,其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不再是被动接受教育内容的客体,而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打破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