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党员大会会议记录(8月版)
- 2024-08-07 09:23:21 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应知应会测试题(含答案)
- 2024-07-28 09:52:48 2024年党委(党支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计划表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专题党课会议记录(8月版)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泾川县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扎实推进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和“三大革命”,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随着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日益增长的乡村垃圾量与垃圾处理能力欠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面临新的挑战,亟待重视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是责任落实不到位。人居环境整治责任压力传导还不够,乡镇和村级对农村垃圾处理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缺乏系统谋划。一些乡镇和责任部门在处理垃圾问题上,局限于资金不足等原因,对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存在将生活垃圾简单堆放在偏僻处即算处理的短期行为。一些乡镇在处理农村环境卫生问题上,存在重集镇、轻农村,重交通干线、轻村组道路,重大的河道、轻农村塘堰沟渠的现象,忽视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环境整治责任落得不实,部分干部群众有“整治环境卫生就是为应付检查的形象工程”的错误思想,上级不检查不动,媒体不曝光不动,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存在被动应付的现象。
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大部分乡镇和村级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入有限,垃圾处理主要设备相对落后,即使有处理和运输设施的乡镇,也由于重规划、轻运行,致使许多环境卫生设施形同虚设,不能发挥作用。农村垃圾处理精细化程度还不高,虽然部分乡镇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了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站,但大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配套设施不健全,垃圾分类、污水处理技术不成熟,作用发挥不明显。近年来大部分项目资金集中在贫困村,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项目较少,在推进生活垃圾治理、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能力还有待加强,特别是农村垃圾清运车、垃圾仓(箱)和保洁员配备数量较少,不能满足生活垃圾处理需求。
三是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农村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深入,群众生态环保意识淡薄、自觉性较差,对垃圾的危害认识不足,沟边和道路沿线两侧排水渠成了生活垃圾倾倒的“重灾区”,“垃圾乱倒、杂物乱放、畜禽散养、污水乱流、粪土乱丢”等问题普遍存在,不仅影响镇容村貌,还对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一定污染。在垃圾清运过程中,群众过多依赖于政府集中整治,清运时也是拉送到沟渠地带,随意堆积,普遍没有养成生活垃圾分类习惯。有的村虽然投放了垃圾仓,但村民习惯性将垃圾就近倾倒在路边或河道,有的为了投放方便,将所有废弃物全部倒入公共垃圾桶,垃圾混合投放增加了后续处理难度。
四是垃圾处理方式单一。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垃圾处理设施和处理技术能力不足,缺乏统一管理和规划,严重制约了垃圾分类的开展。在收集运输方式上,大部分乡镇源头分类不彻底,有的乡镇虽然源头分类,但却采用混合收集方式,影响源头分类的积极性;有些乡镇常用板车、小推车、三轮车等运输垃圾,既效率低下,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在垃圾处理方式上,主要是村级组织保洁员把各村生活垃圾收集于村庄附近,等存到一定量时再运到稍远地方进行简单掩埋,特别是对医疗垃圾和废旧垃圾等多种危险垃圾直接抛弃,并未进行有效处理,直接对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加之近年来农村大部分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在家的保洁员绝大部分由老人和妇女担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队伍标准和整治质量。
五是管理机制不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大多参考城市生活垃圾处置模式,忽略了农业生态系统自身对有机垃圾的降解能力,在加大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处置压力的同时,也造成有机资源的浪费。在具体的垃圾处理中采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或“户分类、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理”模式,但由于受资金、人员、管理、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