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党员大会会议记录(8月版)
- 2024-08-07 09:23:21 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应知应会测试题(含答案)
- 2024-07-28 09:52:48 2024年党委(党支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计划表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专题党课会议记录(8月版)

千古文章意为高——谈谈文章的立意问题
文章是传情达意的工具,立意是写好文章的先决条件。没有立意文章就会失去灵魂,立意不高就不可能成为好文章。对此,古人有很多精辟的论述,比如“文以意为先,意高则文胜”、“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为卫”、“文主于意,意多乱文”,等等。可以说,有了好的立意,文章才有灵魂,选择材料、安排结构、运用语言才会有依据。
那么,何为“立意”?依自己的理解,“立意”就是指作者在构思过程中,根据想要表现的情思、景致、事物、事件等题材,确立文章要表达的主旨、要揭示的道理。通俗地说,“立意”就是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串联整个句篇的主线。一篇文章,必以意串;无“意”之作,必定神情散漫、杂乱无章,只是词句的堆砌而已。
怎样才能使文章有一个好立意呢?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应该把握好四个关键字:
一、“新”——跳出陈规,别开生面
杜甫在《丹青引》一诗中这样写道:“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称赞曹霸绘画技艺高超,使失去光彩的图画重放光彩,后引喻另外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式样。在文章的立意上,同样也应有这样的追求。
这里所谓的“新”,指的是看待问题的角度视野、提出观点见解要有新意,既可以是理论观点、社会热点、问题焦点、感情触点,也可以是基于更高站位而有新的视野、基于更新视角而有新的理解、基于更准切口而有新的发现,关键在于“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行文中,或运用逆向思维,道人之所未道;或独辟蹊径,发古今之新声,最终产生“从意中所有,从语中所无”的效果。也就是说,大家都有这样的想法但未能表达出来,让你给写出来了,这就是新颖。
比如,有位厅级干部关于年终总结写了一篇题为《秕子避之》的文章。文中这样写道:
一年一度,无论是“丰园”还是“荒园”,是“饱粒”还是“秕子”,都要写出一份总结来。无论过程如何,“饱粒”的“总结”自是“好写”,而“秕子”的“总结”就会成为“问题”。接着又写道:秕子,要有“秕子心态”,看到自己的不足,自身的弱项、短板,甚至是漏洞,成长为饱粒的潜力、空间,知“秕”而后“饱”,找到向饱粒跃迁的方法和路径;饱粒,也要有“秕子心态”,不仅要防止骄傲自满、由“饱”而“秕”,而且要“饱”之又“饱”,永葆饱粒本色。
这篇文章从“饱粒”和“秕子”这种自然现象出发,以此为引子,巧妙阐述了付出与收获之间的因果关系,立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使人读后印象深刻、深受启发。
二、“高”——登高望远,拨云见日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唐初虞世南名作《蝉》一诗中的名句,其意是指“居高”而自能致远。拿到文章立意中来,“高”并非是唱高调、喊口号、讲大话,而是站在更高的高度去认识具体的事物,把主题提到一定的高度并赋予其更深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
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张骞有这样一个观点:“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这就启发我们,在文章的立意中,要站在政治哲学、历史人文的高度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善于从小事细节中探寻蕴含其背后的哲理和道理,绝不能就事论事、见子打子。
比如,当代文学家矛盾在《白杨礼赞》一文中,就是通过对白杨“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顽强挺立”“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它有着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它是树中的伟丈夫”等特点的描述,以此礼赞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
再如,有篇关于纪律规矩的研讨发言,从《人民的名义》小说里一个细节切入,讲述了“高育良的两个学生送了他两块石头,一块是泰山石,学生侯亮平送的,泰山石敢当,笔锋遒劲;另一块是靠山石,学生祁同伟送的,据说开过光,到底儿却风化掉了”的故事,由此引申出“石头里有人格,石头折射党性。泰山石充满了担当,靠的是自己,满满都是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