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党员大会会议记录(8月版)
- 2024-08-07 09:23:21 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应知应会测试题(含答案)
- 2024-07-28 09:52:48 2024年党委(党支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计划表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专题党课会议记录(8月版)

县长在2023全县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刚才,X个部门和单位作了发言,讲得很实、讲得很好。执行力就是生命力,讲得好更要落实好。XX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国内一线城市一道被纳入全国X个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也是西部地区唯一纳入试点的城市,要求我们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X作为全市的行政单元,必须与全市一道强制接轨、等高对接。我就优化营商环境讲两点意见:
一、为什么要优化营商环境
结合中央和市级部署看,XJP总书记指出“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是激发市场活力、稳定市场预期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李克强总理在今年X月深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要求,“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整体推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X月X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对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发出动员令、画出路线图。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当今时代,区域发展已由“政策驱动”转向“环境驱动”,区域竞争也由拼资源、拼区位、拼政策逐步转向拼服务、拼环境、拼创新。实践证明,哪里营商环境好,人才就往哪里去、资金就往哪里流、项目就往哪里建。当前,全国各地各展其能、各显神通,持续用力优化营商环境:从上海打造“开放型经济中心城市”,到杭州、佛山等地提出“企业家之城”的打造,再到成都提出要打造“稳定公平可及的营商环境标杆城市”、西安提出要实现“五最”目标(即审批最少、流程最短、成本最低、服务最好、诚信最优),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周边城市,都已将目光从单纯打造“政策洼地”转向对一流营商环境的极致追求。
X目前受交通制约,不沿边、不靠海,硬件条件不足,只有把营商环境打造好,才能聚企业、聚人心、聚要素。因此,在优化营商环境这件事上,全县上下要统一思想认识,树立人人、时时、处处都是营商环境的理念,“地处偏远,思想观念绝不落后;条件艰苦,工作标准绝不降低”。结合X实际看,X县虽已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但依然是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对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依存度达到X%以上,农民收入水平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X%,人均GDP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X%,人均财政预算收入也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X%。按国家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五年后人均收入、人均GDP、人均财政预算收入要达到所在省份一般水平要求,差距还很大。当前的核心在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又在于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的主要抓手在于深化“放管服”改革。
去年,我县营商环境考核中,政府采购指标获得第X名,招标投标、执行合同分别获得第X、X名,其他指标在全市垫底,说明我们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差距大、任务非常艰巨。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深入研究世行营商环境评价标准、体系和方法,学习借鉴先进城市经验,加快弥补短板弱项,打造一流的、更好的营商环境。
二、怎样更好优化营商环境
林秀鸟自来,林好引鸟来。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我们要强力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重点是优化五个环境:
第一,优化市场环境。市场环境重在公平公正。从去年底企业代表对营商环境满意度调查情况看,反映的主要问题有:办理贷款成本高、程序复杂;反映问题不及时解决;优惠政策部分未落实;监管执法差别对待等。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市场需求导向,把握好“为”与“不为”的尺度,解决好“越位”与“缺位”的问题,消除障碍、维护公平、降低成本,营造开放包容、充分竞争、秩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