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党员大会会议记录(8月版)
- 2024-08-07 09:23:21 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应知应会测试题(含答案)
- 2024-07-28 09:52:48 2024年党委(党支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计划表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专题党课会议记录(8月版)

探索管育模式打造党员教育红色品牌工作报告
XX省XX市XX县坚持把党员教育管理作为基础性、根本性、经常性任务,积极探索3×3管育模式,推动党员教育工作走深走实。
一、突出“三个坚持”提升党员教育质效
坚持“三纳三必”高站位推进工作。坚持把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全县组织工作要点必提项,纳入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必考项,纳入月度清单化管理必查项,从县委高度、组织角度推进工作。
坚持“三审一档”高质量发展党员。联动公安、信访等10余个单位,严把发展党员“预审+政审+联审”关,深入了解发展对象社会关系、政治表现、工作实绩,按照一事一记、一步一审、一人一档方式,建立发展党员纪实档案,实现有序培养、规范管理。
坚持“三类多点”高层次培训党员。按照科级党员、机关党员、乡村党员分系统多点位开展系列培训,先后邀请全国知名讲师、优秀党支部书记来县授课5次,组织208名党员干部外赴xx省、XX省实地参训;依托“五老帮教团”“兴海之翼讲师团”,开设流动课堂、田间课堂,一线培训237场。
二、搭建“三个平台”增强党员教育功能
搭建多元信息平台。构建以共产党员网、XX党建网、远程教育站点、XX组工、“乡信”手机PP为主干的信息化矩阵,采取“每日一推”“党员夜课”“流动党员大礼包”等方式,推送政策理论、文件会议精神和党务知识962次。
搭建多元交流平台。积极构建上下联通、异地联合、内外联动的交流互动平台,助推800余名党员与成都、烟台、邯郸等地党员骨干深入交流,线上线下共商共研党员管育工作,分批开展理论学习16次,分类互动宣讲37次。
搭建多元服务平台。推进党员教育与为民服务“双衔接双转化”,2830名党员进入“一专多能”网格员队伍,依托“我为群众办实事”“开门一件事”等活动,帮解难题823件;161个“党员帮帮团”参与“学雷锋志愿服务月”“万企兴万村”等活动,累计提供便民服务、法律援助等1100余次。
三、深化“三项制度”优化党员教育格局
深化党员积分制度。实行“一人一表一卡”量化管理,组建“1+3+X”党员教育矩阵,即坚持支部引领,结合党员联系群众、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承诺践诺三项举措,设立政策宣传、帮办代办、人居环境整治等多个服务项目,1288名党员认领责任区块、落实岗位职责。
深化党员中心户制度。构建“农村党组织+党员中心户+群众户”的网格化组织体系,2881名党员中心户与3万余户群众,建立“一村一特色”服务清单,开展民情调查9000余次,为民服务1.5万余次。
深化多彩主题党日制度。聚焦营商环境、文明创建等重点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式、研讨式、开放式主题党日,先后进行学习研讨35场次,组织特色活动60余次,走访企业123家,帮助解决问题57件。
四、把握需求靶向培养人才
XX县通过校地合作、培训调研、技艺比拼等方式,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培养人才,满足茶产业人才需求。
加强校地共建。鼓励XX职专开设茶专业,支持高校与茶产业企业合作,探索“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联合培养”新型学徒制,定向培养茶产业人才,累计输送茶专业毕业生536名。
加强培训交流。制定中长期培训计划,深入开展“茶业万人培训工程”,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开展培训调研5期,受益人数512名;依托武夷学院组织50名茶产业人才前往XX参观学习,学员通过走茶山、看栽培、进车间等方式,进一步提高种茶制茶技艺。
加强技艺比拼。实施“百人茶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