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党员大会会议记录(8月版)
- 2024-08-07 09:23:21 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应知应会测试题(含答案)
- 2024-07-28 09:52:48 2024年党委(党支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计划表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专题党课会议记录(8月版)

颁奖典礼上的致辞、讲话汇编(18篇)
校长在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颁奖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专家、学长:
非常感谢《xx》获奖。四年前的这篇文章之所以获奖,我想,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实现“儿童站立学校正中央”,为明日儿童站立社会正中央,世界正中央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而这一命题的研究也是十年间,聚焦一个年级一个班级,在“一日蹲班”中诊断儿童是否站立每天正中央。目前已经成为基于xx附小“全天候1+x课程”高质量育人体系建构的常规性科研机制之一。
十年后的x月xx日,开学第二周,xx附小每星期四“一日蹲班”如常开始了。“一日蹲班”由xx附小学科教研、德育,后勤保障等管理者、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对学生在校一天生活的一种打破从听一节课到听多节课,从一门学科关注到全学科关注,从一所学校整体到一个班级、一个儿童的具体课堂育人行动研究。从早到晚,学生一天的学习与生活向蹲班老师完全开放。这种“蹲”,既是一种浸润式的深度观察,又是一种参与式的专业倾听;它既是一种管理上的监督诊断,也是教师间的互相交流学习,更是基于儿童是否健康、阳光、乐学的生活现场的现象分析改进。
就这样,我和全校各级负责人员,以及没有课的老师,每周四从晨读开始到傍晚课后服务放学,即“蹲”着跟进某个班整整一天x节课,包括中午和学生一起午餐、阅读与访谈,午后“小憩暮省时光”和课后儿童“x”自主选修……;“一日蹲班”结束后,所有任课教师、听课的老师及管理者回到会议室,对当天儿童学科课程是否搭配合理,儿童是否劳逸结合,是否得到育人效能感等要素进行复盘,开诚布公地双向交流,包括对老师与学校管理的建设性意见……,直到晚上八点多,几十个人才结束离开……
有些人习惯认为,基础教育小学里一天的几节课太简单了,那些“小儿科”的教学内容,有多少价值?小学有那么复杂吗?殊不知,越是简单的知识越难教,越是年幼的学生越难带,越小里面越有无穷大。我想,这可能正是某位学者认为“小学是一门科学”的原因吧!这里,我和大家分享三个思考:
第一个问题是:
从教师层面,如何立足鲜活的课堂实践研究,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
基础教育的老教师不能离开一线课堂,并运用自身教学科研的体会引领和推动课堂实践,这是我至今从教xx年的体会之一。因课,促读、促研、促写、促育人。当课堂与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论结合,当课堂从教学设计变成为儿童成长设计的课堂,师生生命才如此鲜亮蓬勃。记得19xx年,我申请教语文当班主任,从一年级一直带到小学毕业,进行儿童小学六年成长规律的科研实验,并在xx年前的20xx年,我作为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成员之一,在人民大会堂做“三个超越”专题报告“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即“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而我清楚地记得自己非常郑重地说道,超越自我则是“三个超越”的核心。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师长们的帮助,我继续自我超越,在学业与专业进修中继续实践与研究,先后承担北京市重点课题,教育部委托课题,及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教育课题。我一直提醒自己和团队,课题要从一线课堂中来,再回到一线课堂中去破解与运用,要把过去的“教研”转向今日“科研”理念实践上,还要把过去“有科研课题就能评职称”转变为“用好科研才能更称职”上来。一句话,“要用研究的方式工作”。
第二个问题是:
从校长层面,怎样才能带出一个有科研生长力的研究团队?
答案很简单,就是帮